北京市平谷区“两区”建设工作成效显著 “高大尚”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
本报记者 罗 晨
平谷区位于首都“最东方”,地处京津冀交汇处,有“山水平谷、森林城市、花果田园、人文胜地”之誉。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下简称“两区”建设)工作开展两年来,区政府紧密围绕“高大尚”平谷建设,瞄准“高科技”,全力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农业中国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9月5日,平谷区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2022 年服贸会期间“两区”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对平谷区“两区”建设工作开展两年以来的情况进行发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为精准满足“两区”建设企业落地发展需求,平谷区建立了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惠企助企等政策体系,包括产业扶持、要素集聚、鼓励创新、引才聚才、招优引强、配套保障等6方面32项政策,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要素政策保障。根据2021年发布的最新版《北京市营商环境报告》,平谷区营商环境在生态涵养区中位列第一。
平谷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张雪艳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平谷区坚持以服务首都发展为统领,紧扣“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明确了“打造一流农业中关村,努力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奋力创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平谷范例,明确了“三个打造”发展路径,加速建设以农业高科技、物流“大流量”、休闲新时尚为核心的“高大尚”平谷。同时,牢牢抓住“两区”建设发展机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当前,亲商、懂商、助商、成商在平谷已形成广泛共识。
助力农业科技创新,打造农业中关村。在集聚研发机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奖励、提高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建设、农业科技对外交流合作、创新创业成果孵化转化等方面进行支持。培育建设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对“星创天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专项资助。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支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提升。
培育文旅商体模式创新,打造世界休闲谷。充分引导和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平谷文化、旅游、商业、体育等产业建设,加速全域旅游提档升级。鼓励发展文化新业态,培育提升旅游品牌。鼓励打造品牌饭店,鼓励投建高端精品民宿,鼓励运用平谷区非遗、文物、景点、农副产品等文旅元素研发文旅商品。加快市场开发拓展。支持打造中高端消费商圈、特色休闲消费商圈、支持打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且具有重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特色商业街区。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对服务于平谷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业、研发中心、创新中心、质量标杆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无人机企业等创新主体实施奖励支持,对区内注册成立并实际运营的社会企业孵化器、创新企业加速器、中试基地给予奖励支持。
集聚高端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平谷区高质量发展人才汇聚计划即“汇谷计划”,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全域特色休闲旅游、绿色智慧商贸物流、无人机等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着力打造“专业化引才、平台化聚才、市场化用才、生态化留才”的人才发展环境。
“除了常态化的普适性助企惠企政策,我们还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出台阶段性扶持政策。今年,为降低疫情对企业影响,助力复工达产,帮扶企业走出困境,我们相继出台了《平谷区关于继续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加快困难企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19条政策措施、《平谷区贯彻落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55条政策措施。”张雪艳说,同时制定了产业发展导则,结合平谷区“三个打造”产业发展路径,出台高品质乡村休闲综合体发展导则、农业项目招商导则、现代物流产业招商导则、工业项目招商导则、母基金管理办法等五大导则,明确关键指标、规范要求、扶持政策等内容,为企业准入提供便利,提供组织机制保障。
聚焦六大产业发展方向
农业中关村建设步入快车道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平谷区紧紧围绕这一任务目标,对全区基础优势、发展态势、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研判,主动承担服务国家农业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任务使命,全力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农业中国芯。平谷区农业中关村管委副主任朱亚静介绍,农业中关村围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六大产业发展方向,聚焦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科研创新,打造世界领先农业科技园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农业科技要素集聚区。争取到2024年,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科技创新产出、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走在前列,在种业振兴方面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80%。
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与北京市高规格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今年,《北京市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6年)》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3月份以市政府名义印发;6月,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提出“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种业之都’”。农业中关村建设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步入发展快车道。
充分发挥“政府+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企业”的“金三角”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科技支撑,推动多方要素融合、协同创新、共建共享,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和应用,打造农业科技发展“平谷样板”。目前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以及首农、正大集团、新希望集团、拜耳集团、爱科农等30余家国内外高校院所、头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政产学等多方合作,构建科技研发平台、科创服务平台、产业发展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形成从科技创新、孵化加速、成果转化到三产融合等农业全产业链布局。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内生活力,提升服务能力,助力农业中关村建设。加强项目政策支持,围绕《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加快制定配套实施细则,编制《农业中关村园区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办法》,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特殊行业属性,提升农业中关村整体政策环境。健全资金金融服务体系,设立平谷区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北京平谷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平谷农业中关村产业发展基金,构建融资+上市双服务体系,为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支持。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制定农业中关村人才政策,争取放权改革、人才调用、自主认定、人才引进、通关便利等创新政策。建设农业中关村学校,开展人才公寓改造,打造国际化社区为人才提供完善的教育、医疗、居住等人才配套设施及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农业中关村核心园区通过规划布局以科研产业用地“组团布局、集中供应”的规划供地保障模式,推动实现“星罗棋布、点状配套”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布局。截至目前,园区一期创新工场,总占地36亩,建筑规模在1.6万平方米。已入驻企业有8家,空间基本饱和。园区二期科研总部(生物种业)创新中心将建设7.5万平方米种业科研办公楼及展示厅,引入科研机构和企业总部,主要功能是研发、创新孵化、共享试验、共享展示和公服配套。其中,番茄大世界项目占地约41亩,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支撑高效设施农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构建的场景需求,将为种业、设施、系统等温室园艺技术成果提供试验验证、熟化示范转化孵化平台,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国际化社区融合本地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特点,以远山为底,建设7.7万平方米集体租赁住房,打造国际化的住房服务保障体系,将吸引商业、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
“今年,我们将围绕‘三个100’的目标,于9月24—25日举办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打造有影响力的国际农业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此外,“高大尚”平谷建设,还包括以京平物流综合枢纽产业园为依托,锚定“大流量”,立足首都、面向国际,打造京平公转铁综合物流枢纽产业园。目前海关、货代、银行、港务等配套服务均已入驻园区,普洛斯、京东、东久新宜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正创华北新零售智慧物流园等加速建设,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