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唱响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
9月5日,以“共治共享 健康发展”为主题,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指导、中国市场监管报社主办的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座谈会在北京举办。在此次活动中,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校、业界专家等多方参与、协力推动下,合力发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奏响食品安全共治共享“交响曲”。
探索新形式让食品科普入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二级巡视员陈健表示,我国覆盖特殊食品注册、备案、生产、经营全过程、各方面的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特殊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然而相关监管工作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公众在营养和健康方面科学素养不足等。为此,我们在严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科普宣传工作,通过组织保健食品“五进”专项科普、“保健食品大家谈”科普宣传作品征集活动等提升公众特殊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并取得积极成效。陈健指出,此次座谈会立足目前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的难点、重点,从什么是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怎么发出“好声音”等方面组织各方代表探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希望大家借此契机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协力推进多部门联动整治打着特殊食品旗号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助力传播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王秋苹表示,食品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产业发展、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别是特殊食品,直接关系“一老一小”等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长期以来,市场监管部门跟社会各界一道,持续深入做好宣传解读、舆论引导、氛围营造等工作,打出科普宣传、谣言治理、案例曝光、正向引导“组合拳”,取得良好成效。围绕特殊食品开展科普宣传,既要有权威科学的“阳春白雪”,也要有根植群众的“下里巴人”。希望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校和专家、相关企业、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进来,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合力发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奏响特殊食品共治共享“交响乐”。
中国市场监管报社社长张霞表示,提升群众特殊食品科学素养离不开社会各方同心协力。报社积极发挥媒体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宣传教育服务功能和社会共治平台作用,通过推出“特食界”微信公众号,开展“保健食品大家谈”科普作品征集活动等,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形成特殊食品安全宣传品牌;在特殊食品司委托指导下,开发推出“特殊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抽查考核小程序”,搭建特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交流培训平台,并取得良好社会效果。未来,报社将立足职能、聚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继续发挥好“特食界”特殊食品行业监管和科普、普法主宣传阵地作用,以提升原创内容为核心,聚焦“有用、有趣、有料”的定位,推动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量质双升。
推进特殊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工作走深走实已成为业界的“刚需”和共识。在会议主题发言环节,来自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协会、高校、媒体、企业等代表聚焦“共治共享 健康发展”主题,就如何营造全社会共治共享、共同关注特殊食品的良好氛围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代表呼吁,社会各界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携手共促特殊食品科普宣传,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
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介绍了《中国食品报》在科普宣传方面的一些实践探索。他谈到,有效有力引导消费者科学认知是行业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就要用创新风格产出科学内容。作为国家食品行业方针政策发布解读平台、食品行业思想表达“阵地”,中国食品报社近年来在加大以报为基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细分行业“小厨房”,推动从报网互动走向互融,特别是在“食品知识”和“食品安全”方面,不断探索新形式的表达,打造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去年开始,报社加快媒体融合转型,同中国食品行业智库共同策划制作了“鉴定网络热门食品相关知识”和“鉴定网络热门食品安全谣言”系列视频,依靠一批院士和各领域专家的指导,分别在自办网站、两微一端以及报社在抖音、快手和B站平台的账号播出。
围绕海量的热门食品和丰富多样的特殊食品,如何产出内容严谨、权威的“走心”科普视频?刘彤介绍说,这离不开团队和网友们的密切联系以及全面严格的视频制作、审核流程。目前,报社系列视频的运营团队中70%以上为食品专业人员。团队对内容整理后会进行“三审三校”,对知识盲区及相关薄弱环节会向专业权威人士求证,做到鉴定视频“无误区、无争议”,确保内容的严谨性、权威性。目前,“中国食品报融媒体”抖音号粉丝数量达172.1万,“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快手号粉丝数量158.6万,“中国食品报融媒体”B站粉丝数量180万。
做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科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做有人有事、有声有为的科普宣传,做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科普。
“社会需要科普的强力支撑,因为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真伪’和‘歧义’,有必要去伪存真,还原科学的本来面目。”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李健在会上表示,目前保健食品、特医食品、婴配食品等行业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也存在诸多误区,这对建立特殊食品长效科普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特食处副处长范磊认为,监管部门与生产企业要共同发力,建立特殊食品科普宣传长效机制,监管部门要做好科普宣传内容、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行业组织携手市场主体开展特殊食品科普宣传等,达到社会共治共享的目的。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苏婧表示,制作科普产品宜精不宜多,科普产品需要的不是量的激增,而是质的提升。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政府、专家、企业、媒体应四方协同、各司其职,打造科普宣传的闭环。同时要注意,科普和宣传不能是“两张皮”,要推进二者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科普,有效有力消除公众对特殊食品可能存在的误区。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刘昊宇表示,反复宣传和宣传反复对于做科普来说十分重要,有一些事情反复说也依然存在误区,所以应该在谣言“流行”前就充分做好科普宣传工作,形成科技界的共识。在通俗易懂、有趣且富有人情味地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的同时,政府部门对食品行业中存在的不法行为打击也应该更有力度,让老百姓了解真相,媒体的科普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副主任赵宇表示,做科普宣传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选题针对性要强,根据舆情信息、消费难点、投诉热点并结合重点消费时段,对于明显误导消费者或夸大产品宣传的,给消费者正面的引导。消费提示警示要抓住重点,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譬如看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到正规场所购买、特殊食品不是药品等。在科普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借助相关行业专家的力量,制作一些老百姓简单易懂的科普宣传作品。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传播部主任阮光锋表示,对于特殊食品这类比较敏感的食品应主动科普,公众对特殊食品健康期待高,在主动开展科普时要适度“脱敏”,引导公众客观认识特殊食品,树立正确营养健康理念。同时也应把握好宣传的度,避免舆论“反噬”。在科普中要当心恶意竞争,避免产生负面舆情进而影响整个食品行业良性发展。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执行副会长厉梁秋表示,科普需要资金和人力投入。在社会共治的大背景下,如何对行业组织有一个确切的职能分布、如何取得信用回报都是值得探索的。只有把整个链条建设起来,才能把科普工作长效推动下去。在营养健康科普时可以推出新的概念,吸引社会更多关注。科普之所以难做,是因为一些概念并未形成共识,这需要监管部门、大专院校、行业组织和企业共同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各样的交流,形成共识,使交流更顺畅。
食品伙伴网副总经理陶庆会认为,做科普宣传,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要有吸引力,不仅要针对消费者做科普,也要在食品行业从业人员中进行科普。科普的传播渠道要实现全覆盖,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同时,媒体可以和政府部门搭建一个平台,把所有的科普资源汇集起来,形成一种资源共享的模式。
面向公众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虽不能短时期为企业带来经济回报,从长期看却是维护企业和品牌形象、保障行业良性发展的有效方式。
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戴智勇表示,打造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好声音”,除了制作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更需要政府、媒体、企业和专家等多方协同发力,如企业可联动连锁渠道,深入消费终端,通过门店陈列、物料传播及消费者活动等巧妙融入科普宣传相关内容。此外,行业组织和企业可携手共创公益性科普内容,提高社会认识,并构建模式先进、专业性高、实用性强的行业科普培训体系,加强科普宣传队伍建设。他还建议相关权威机构进一步组织特殊食品科普作品比赛。
康宝莱(中国)保健品有限公司中国区对外事务副总裁董瑞萍表示,构建保健食品行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也离不开保健食品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更离不开企业主体责任的严格落实。通过政府、协会与企业三方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科研和服务升级,为消费者提供可信赖的产品和服务,营造全社会共治共享的环境。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