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食品信息 > 详情

活性——益生菌行业永久的话题

22-08-01


  随着益生菌消费市场的火爆以及生产工艺的日趋成熟,活性益生菌数量高低正在成为品牌争夺市场的利器。社会与权威机构同样关注益生菌活性,将益生菌“活性”的相关话题推到了风口,引发社会大量关注,对未来益生菌产品开发趋势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高速增长

  5月29日,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分会发布《中国益生菌益生元消费者调研报告》,报告针对消费者对益生菌、益生元的认知、理解及相互区分度和对益生菌、益生元产品的需求做了全面定量研究,发现59%的益生菌消费者同意“益生菌含量越多越好,但应该有个每日上限”,24%的益生菌消费者同意“益生菌含量越多越好,不设上限”。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为553亿元,到2020年便增长至880亿元。在我国城镇化率上升,大健康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预计2022年我国益生菌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级规模,达到1065亿元。

  然而,在市场高增速的背后是行业标准完善度不足,从而导致益生菌市场鱼龙混杂。目前,我国市场在售的益生菌产品出现多个属性,包括药品、保健食品、普通食品。在这其中,有不少品牌在滥竽充数,产品活菌数量与标称值相差甚远。要知道,只有摄取足够的、活性的、有益的微生物,才能对宿主产生正向效果。因此,我国陆续颁布了可用的菌种名单,同时在《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中规定: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质期内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0万CFU/g(mL)。药品类型的益生菌的要求更加严格,但针对普通食品类型的益生菌标准依旧缺失。

团标推高活菌率认知度

  近两年来,益生菌领域推出了许多团体标准:今年6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由江南大学、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上海理工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伊利集团、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等19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共同参与。该《通则》提出:推荐保质期内活菌数量≥1000万CFU/g(mL)的益生菌食品,并且还对食品用益生菌的基本要求、菌株水平要求、生产过程要求、技术要求、贮存和运输、在食品中的应用及标签标识等内容进行规范。

  同年5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也发布了《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团体标准,明确了益生菌食品在标签标示的条件下贮存三分之一保质期时,益生菌活菌率(益生菌活菌总数与益生菌添加总数的比值)大于等于50.0%,属于1级标准。

  去年11月,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牵头制定的《益生菌食品》团体标准发布,指出“益生菌食品”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应当满足的法规依据和四方面技术要求,包括:应明确菌株号和分离来源;需由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保藏和安全性评价;需经过全基因组测序且有相关科学文献支持;有进行人体或临床试验研究的科学文献支持其正面评价。

  综上所述,在选购益生菌产品时,要注意产品包装上面的两个含量说明,分别是添加总菌数和保质期内生存菌数。因为存储时间和存储条件会对活性益生菌数量产生损耗,从而影响最终能活着到达肠道的 益生菌数量,使其难以发挥生物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团体标准并不是硬性规定,是由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供市场自愿选用。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团体标准对促进益生菌领域良性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提升活菌数增加品牌竞争力

  随着益生菌品质的一些要素定义更加具体,消费者将会对目前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活菌数有更准确的预估,从而能够真正判断产品价值。高附加值的产品将不再由品牌单独决定,而由品牌+活菌数双核驱动,真正实现产品升级,实现市场占有率拓展,足够高的活菌数将成为必不可少的杀手锏。

  从趋势上看,部分益生菌品牌已经意识到益生菌的活性对终端市场的影响,为应对未来竞争,已开始布局提高活菌数。

  近半年,国内外很多知名品牌开始用提升活菌数来增加市场竞争力,如国药集团君逸益生菌、晨冠乳业菌小宝、蒙牛优益C等都推出活性超过1000亿CFU/条的益生菌补充剂的产品。而在海外,Trupretty、Gifinary等益生菌产品采用多菌株的复合配方,将益生菌活菌数提到惊人的3000亿CFU/条。目前,阻拦市场益生菌活菌数升级的主要因素在于原料成本,益生菌活性增加一倍意味着产品成本增加数倍。

  随着国内益生菌原料企业不断升级制造技术,原料活菌数已经可以达到上万亿CFU,加上规模化生产,高活性益生菌的原料成本将会大幅度降低。

  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足够高活菌数的产品将会更具备市场竞争力,同时高活菌数的产品也是新入益生菌品类品牌的市场突破机会。

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近两年,益生菌产品已经开始触及老百姓生活的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与益生菌相关的产品涵盖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日化产品等各个领域。

  而由于行业法规标准的不完善,益生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益生菌 “活性”方面的实际检测值与标签标示值差距较大,导致消费者预期与实际不符,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市场在售的益生菌产品普遍未标货架期内活菌数,仅标注了出厂时添加的活菌数,或模糊地标注“添加量”“含量”等。经检测,部分产品的活菌数远低于参照数值100万CFU/g(mL)。

  而造成此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它们采用的要么是企业标准,要么是《固体饮料》(GB/T 29602)标准,本身对益生菌活菌数量无具体规定,也可能是由于运输、储存过程中存在问题导致。另外,在大批企业涌入的背后,是代工厂提供的低价成品,降低了品牌商的行业准入门槛。

  众所周知,益生菌产业化技术是益生菌产品开发和应用的关键。而在益生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研发和生产人员的专业度不足、生产效率低下、制备技术和设备落后、生产环境不达标等多方面因素很容易造成菌粉活菌数不达标,批次间稳定性不可控和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最终导致产品不能用于产业化制造。

  目前,国内部分益生菌原料生产企业逐步推出基于工艺优化的规模化智能制造策略,攻关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围绕如何提高发酵过程中的“高密度、高活性、高稳定性”等问题,从培养基选择、生产条件完善、后处理工艺优化、保护剂深层次筛选、冻干工艺升级等方面系统优化益生菌生产制造过程,并基于现代智能调控手段和控制技术,将大大提升益生菌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提高生产效率、规模化技术的示范,从而有效提升益生菌原料品质,降低原料的成本。

  与此同时,在今年举办的第十六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2021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十大焦点》中,“益生菌高活性制备及加工生产装备”这一条赫然在列,由此可见我国的科学界和产业界已经逐步认可并接受高活性益生菌产品,行业开始力求精准聚焦并集中力量破解高活性益生菌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需求巨大但内卷化日益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如何让益生菌行业实现良性发展,是身处其中的企业需要共同破解的课题。

  (杨晓晶 综合整理)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