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蛋白类食材成进博会招商热点
本报记者 罗 晨
日前,第五届进博会食品展区肉类水产品专场招展招商推介会暨进口食材国际贸易形势与消费趋势在线论坛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进口食品公共服务平台主办,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提供支持。梅特国际集团、华宝食品、广州鹏大食品、明波水产、鑫海水产等200多家肉类水产品行业生产商、采购商、贸易商和行业专家线上参会。与会嘉宾分析认为,水产品、植物肉等优质蛋白来源将在未来受到更多关注。
预制水产品成重要发展方向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总裁助理章伟民表示,随着消费升级、开放政策的支持以及贸易便利化措施的不断完善,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肉类消费国,肉制品市场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对水产品的进口需求空间大而且还在不断提升。第五届进博会食品展区将展示个性化、高端化、健康化等新消费趋势的各类创新肉制品和水产品,诚邀行业企业报名参展,通过进博会平台进入中国市场,实现“展品变商品”的快速发展。
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许晓帆表示,中国是水产品贸易大国,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水产品进口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2019年进口水产品626.5万吨,进口额187亿美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40倍和20063倍,是我国水产品进口的高峰时段。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水产品进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如今,多地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场对水产品进口需求日趋旺盛。
此外,随着食品消费持续升级,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品高蛋白低脂肪的特性将受到更多消费者青睐,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消费模式和习惯的改变,新零售、新消费的到来,促进了生产端和鲜活水产预制菜等的全面发展,推动了水产流通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与传统、线上以线下等交易模式的发展,促进了渔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众多企业加强了对各种水产加工菜品的开发,速食预制菜需求旺盛,带动了水产品进口和加工消费的增长。“尽管行业目前仍面临国外港口拥堵未得到根本解决、国际航运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以及冷链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等问题,但中国的水产品进口将会持续恢复,有可能达到并超过2019年的高峰,再创新的辉煌。”许晓帆说,广东省是水产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份,水产品终端消费量超700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达224万吨,拥有水产品加工企业近100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近90个,年产品交易量超620万吨,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将与进博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动员会员企业或合作伙伴积极报名参展、到会采购、组织或参与活动,共同促进行业交流和有序发展。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进口食品公共服务平台主任马海华表示,随着现代养殖捕捞和储运技术的发展,水产品正在成为重要的食材,尤其是优质蛋白的来源。厄瓜多尔的白虾,俄罗斯的螃蟹,挪威的三文鱼……这些食材在中国百姓餐桌上越来越常见。展望未来,进口食材将向来源多元化、品种多样化发展,国内关于进口食材的量化分析标准也将越来越健全,建议食材进口商从小包装、品牌化和短渠道等方面提高商品附加值。马海华特别提出,当下发展迅猛的预制菜也将成进口食材的下一个发展方向,5年内预制菜市场有望能够达到万亿元规模。
京东生鲜肉禽海产总经理赵煜分析了2021年进口肉禽海产各大核心品类在京东的销售情况,并得出结论:一是不断往源头化、高端化、便捷化与原材料品质化发展,二是向“3R预制菜”(“即时即烹即热”,即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方向发展。建议进出口公司及品牌方向上游挖掘,拿到更好的农牧场、海域资源,确保更好的产品供给;或通过本土化与下游合作,确保对更多的原始农产品改造升级。赵煜还表示,进博会是重要的供需对接平台,京东作为采购商今年将在海外直采部分着重发力。
植物肉市场机会巨大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洁分享了植物肉产品的发展现状、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以及现阶段研究进展。他介绍,目前市场上的植物肉有三个来源——植物蛋白加工、细胞培养和微生物源。其中植物蛋白肉由于在法律法规上没有太多限制,目前商业化的程度较高;细胞培养肉因为涉及一些安全与伦理、成本等问题,目前来看很难商业化;微生物来源的植物肉则是指利用某些真菌生产出的替代肉,目前也在慢慢回归植物肉种类。目前来看,虽然植物肉还处于市场早期,但在全球食物供应、消费习惯改变等大环境下,植物肉是一个新的万亿级别的产业,市场机会巨大。“仅靠农业干预已无法实现优质蛋白的有效供给、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同时存在等问题,都让人们越来越关注更环保、更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蛋白。作为一种安全美味、方便、营养健康,特别是可持续供应的未来食品的典型代表,植物肉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生产方式和新发展方式。”他认为,未来,现代食品工业应当从拉丝性能、细胞结构、成型性、配料等方面更好模拟真实的肉制品,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以提升复购率,更好促进植物肉行业发展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数字化为进口业务带来更多红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肉类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肉类的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1/4。论坛上,梅特国际集团首席分析师刘晓峰分析了2022年中国肉类进口现状和趋势,并分析了疫情对牛肉、羊肉、鸡肉和猪肉等肉类价格的供需影响以及餐饮消费需求。
泰森食品中国区数字化转型高级总监陈源则分享了泰森作为进博会参展商在品牌宣传、贸易成交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介绍了数字化转型为进口肉类生产加工及消费带来的新机遇。陈源认为,我国网民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八成,80、90后群体网购比例超九成,老年群体网络消费比例快速上升等现状说明,中国消费者已经具备强大的数字化消费能力,数字化服务逐渐多元化,不断创新的数字化的消费场景会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而这也将为进口业务进一步打开红利空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新概念、新体验、新趣味。”陈源说,“这也意味着全渠道全营销的概念会蕴含更多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未来企业对变化响应的速度将达到空前的高度。”尤其是即时性消费、计划性消费、情绪性消费、囤货性消费等场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消费者不会再通过单一渠道购物,数字化会成为重要的支撑,来帮助企业建立基于用户全周期消费行为与路径设计的消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