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作品中寻营销之策
近期热播剧《梦华录》中赵盼儿能把一家濒临倒闭的茶坊,一步步做成享誉全城的第一茶坊,其背后的精细化营销的值得研究借鉴。
根据用户需求调整市场定位 开店做生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选址,赵盼儿把店铺选址定在马行街,是考虑到这里没有其他茶坊,并且人流量还超大,以为能避开与其他茶坊的市场竞争,从而快速切入市场。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至于原因,明显是开店前的调研做得不够细,再次经过走访调查后发现:马行街周边都是货品店,来来往往的大多是贩夫走卒,即便是有喝茶的需求,也只是选择便宜方便的散茶,根本没有时间和闲情坐下喝点茶;另外古代的集市是划分得很细致,《木兰辞》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体现了这一点。“去什么地方买什么”是古代社会约定俗成的事,剧中的茶客喝茶自然是习惯去茶汤巷。
这充分体现了“人货场”三要素原则,场景不对,生意不见得就能做得很好。但是面临这种困局,赵盼儿没有选择搬店,而是改变品牌营销策略,对用户进行精细化分层运营:对贩夫走卒卖方便实惠的散茶,以量取胜,营造人多的氛围,吸引人流量;面对文人墨客则卖高端的茶品,搭配雅致的环境,搭配好听的琵琶曲,实现精准盈利。重新调整了市场定位后,赵盼儿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打造好品牌与产品了,毕竟这才是把茶坊做大做强,区别于普通茶坊的关键一步。
打造差异化品牌与产品 差异化品牌定位。都说“品牌名决定品牌调性”,赵盼儿茶坊原本的名字“赵氏茶坊”固然好记,降低了用户的认知成本,但不利于做差异化形象。赵盼儿茶坊想要的定位是新、雅、精,目的是吸引高净值用户,区别于普通的茶坊。
于是便取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将店命名为“半遮面”,这样做不仅增添了韵味与诗意,很对文人雅客的胃口。
品牌调性上去后,则要提高产品的客单价,做到“质价统一”,真正对标有钱有闲的文人雅客。值得注意的是,提高了价格,产品的品质一定要跟得上,要对得起价格,这就需要好好打造产品。
核心产品打造。“半遮面”茶坊的环境雅致,格调很高,而且茶坊的大爆款是由“钱塘茶艺+精致茶果+琵琶名曲”组成的、难以复制的精品,高出其他茶坊一大截。并且赵还赋予产品故事感价值感,为产品注入灵魂:介绍孙三娘做的茶果时,讲述了孙三娘是南唐节度使后人,这些茶果的制作工艺源自小周后亲传,高级感拉满;介绍宋引章琵琶琴艺时,说她是钱王太妃钦点的琴师,一日只弹奏三首,稀缺感拉满。
多管齐下做大做强 产品品质是核心竞争力,但要卖出去就需要一些营销手段,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把品牌做大做强,赵盼儿用了以下4种方法,打造自己的茶坊。
饥饿营销。“半遮面”茶坊品牌升级后,走的是高端路线。而无论是为了维持品牌调性,还是拉动转化,饥饿营销都是很有必要的。“半遮面”的茶坊,琵琶曲一天只奏三首;“九九归元茶”一天只卖10套;店内茶果,还是每人每天限1套。这么做之后,“久久归元茶”成了全城同好之间彰显自己地位的隐形炫耀利器,充分利用了文人墨客的攀比心理,激发消费欲,让受众趋之如鹜,产品供不应求。
口碑营销。“半遮面”茶坊刚开业的时候,赵盼儿跟几位小姐妹就找到街上稚童,用送糖果的名义托他们帮茶坊做宣传——“茶坊头两只要六成的钱(6折),凭糖纸再减一成,不到五成(5折)就能吃江南上好的茶果。”后来为了扩大知名度,赵盼儿还用了“老带新”的品牌营销套路。请托何四去茶汤巷的其他茶坊,与茶客们讨论“半遮面的点茶250文值不值”。这个话题一下子就勾起很多茶客的兴趣,让一些潜在用户产生了好奇,想要去“半遮面”茶坊一探究竟。通过口口相传树立起高端的品牌口碑形象,给茶客们心中埋下一颗认知种子。
KOL营销。剧中花魁张好好是名副其实的流量网红。于是赵盼儿重金聘请她与“半遮面”茶坊进行联合营销,而且还特意新增了双喜楼的特色“限量版”茶点,让琵琶名手宋引章打配合,为其伴奏,造就了张好好的独一无二。花魁张好好的来往客人,无一不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体面人,是“半遮面”茶坊的精准目标客户。这波联动实实在在为茶坊带来了一波高价值的流量,加上自身产品质量和服务,不仅完成了品牌营销的传播目的,还拉动了销售转化。
事件营销。就在赵盼儿茶坊生意蒸蒸日上,越来越好的时候,难免会引起其他茶坊的效仿或嫉妒。茶汤巷数家茶坊老板联合上门踢馆,要求茶客们在“茶汤巷”和“半遮面”二选一,选了半遮面的,茶汤巷恕不接客。赵盼儿却发现了危机中伴随的机遇。于是事件逐渐发酵,演变成了一场“斗茶盛会”。
人都爱凑热闹,话题一下子引爆了,不单单是茶圈的人,不少吃瓜群众纷纷上门观赏。在“点茶”比试上,“半遮面”茶坊展示了精妙绝伦的茶百戏,并且还为大家免费贡献了美轮美奂的歌舞戏曲,最终赵盼儿赢得了斗茶的胜利。这次事件营销,不仅化危机为机遇,还展示了自身品牌与产品的价值和实力,扩大了品牌效应。
(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