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浙江省宁波市向海而生,海洋渔业是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产品在宁波人餐桌上的占比很高。日前,宁波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围绕“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协商交流如何让宁波市民吃到数量更多、品质更好、更为安全的海产品。
随着近海捕捞资源日益衰减,如何加强宁波市民的鲜活水产品供应保障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象山海洋捕捞量从2017年的44.4万吨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36.2万吨。”宁波市象山县政协主席俞骏建议,增加海产品供给、丰富市民“菜篮子”,在重点做优水产养殖的同时,也要做大远洋渔业。
“远洋渔业是国家重点支持鼓励发展‘走出去’的战略产业,建议把远洋渔业作为宁波‘十四五’海洋渔业发展的重点,制定全市新一轮远洋渔业扶持政策,提升远洋渔业竞争力。”俞骏表示,以石浦港为核心,加快建设宁波市(石浦港)远洋渔业基地,打造集远洋水产装卸、物资补给、冷链中转等于一体的现代远洋渔业综合基地。支持培育金枪鱼、鱿鱼、南极磷虾等远洋渔业捕捞船队,构建新型全产业链经营形态,打造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区域性远洋渔业产业集群。
宁波市政协委员江财国认为,在当前渔船“双控”、保护生态环境、恢复海洋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不仅能解决大量的转产渔民上岸问题,更能实现宁波海洋渔业跨越式发展新格局。他建议,推进石浦港口岸开放,积极向上争取过洋性远洋渔船渔网指标,做大做强石浦渔港远洋渔业母港,同时引导转产渔民从事远洋渔业。
发展远洋捕捞,硬件设施尤为重要,除了渔港建设,冷库建设也是重中之重。“推进海洋渔业全产业链建设是海洋渔业产业升级的核心,而构建贯通生产捕捞、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全过程的海洋渔业冷链物流社会化服务网络是核心中的关键。”宁波市政协委员郎文琴建议,“一是升级改造现有冷库,整合资源扩大共享冷库规模;二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在石浦镇周边新建一座大型综合型中心库,形成高标准、规模化、功能集成化的海洋渔业冷链综合服务体系,聚合上下游产业,助推产业链服务功能提升。”她还建议,同时组建海洋渔业冷链产业综合服务组织,统筹养殖捕捞、科研机构、加工企业、批零行业、金融服务等行业间和行业内企业协同与合作。
宁波市政协委员郑丹建议,“海洋牧场”仍大有可为,要大力实施“蓝色粮仓”工程。她认为,当前宁波水产养殖还局限于陆地大田养殖、港湾内网箱及贝藻养殖,深海养殖涉及较少,“破题关键是实施水产养殖红线,划定一批养殖区,实施‘蓝色粮仓’工程,加强深海养殖装备、技术、模式、品种攻关,从近岸港湾养殖转向深蓝养殖。”对于伏季休渔期间的市场保障,郑丹建议要合理引导、鼓励养殖主体加大适配海产品的养殖体量,同时加大市外调配力度,实现市场在伏季休渔期间销售合法、合规来源的暂养海产品,保障伏休长达4个半月的“菜篮子”鲜活海产品市场供应。
宁波市民90%以上的海产品来自宁波水产品批发市场。有政协委员建议,现有市场已经不适合城市发展,建议将水产品批发市场搬迁至合适区域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与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定位相匹配的高档次水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以水产品为核心的第四代批发市场,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布局多业态综合性市场,结合海洋文化产业特色,建设全新信息化数字化渔产业消费中心、东海渔文化体验中心、海鲜特色餐饮一条街等,融海洋、渔舟、时尚、人文、自然于一体,在商业配套上开辟多种休闲文旅项目,使新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宁波乃至长三角的交易中心标杆,打造富有地域特色海洋文化的城市名片。”
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和渔业生产安全,是绕不开的话题。宁波市政协委员吴愉萍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宁波市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存在陆源污染物影响水质、涉海工程建设破坏渔业功能、生产生活带来富营养化污染等问题。她建议健全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机制,遏制富营养化污染,进一步加大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近年来,海洋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力度持续加大,但海上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宁波市政协委员刘长军建议,组建渔业执法协管队伍扩充渔业执法力量,探索建立象山县海事渔业安全联合指挥中心,推进数字预警,切实强化落实渔船编组,保障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来源:中国宁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