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农民热种“科技菜”
科特派专家服务团先后调研走访35个蔬菜种植主体,提供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勠力增强产业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团+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
“我的第一茬西红柿已经卖了6000多元了。现在,我正在大棚里移栽小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苗,不久这茬蔬菜也可以上市了,这可得感谢您给我们提供的大棚蔬菜种植技术……”近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雅投生态农牧蔬菜基地的村民多吉一边采摘蔬菜、一边向前来进行大棚蔬菜种植指导的科技特派员、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郑阳霞说。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西藏山南市已经建起蔬菜大棚4555个,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大棚菜”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
蔬菜种植搭上科技致富快车
新年伊始,为了让藏区群众种上菜、种好菜,郑阳霞带领科特派专家服务团再次前往西藏开展蔬菜产业科技帮扶,将“设施蔬菜技术培训小课堂”开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对种植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现场讲解蔬菜大棚种植的管理方法、病虫害防治、种植密度、温度湿度的调节。
在田间地头,郑阳霞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摩肩接踵而来的种植户认真讲授技术,就土地整理、设施改进、合理密植等进行了细致指导,并对生产中遇到的番茄疫病等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
高原土壤土层薄,郑阳霞就和科特派专家服务团的其他成员进行土壤改良;很多平原地区的蔬菜,当地群众不认识也不接受,他们又当起了推广员,鼓励群众大胆试种,让群众尝到种菜的甜头;群众不懂育苗、管理、施肥,他们就手把手地传授技术。
科技下乡,人才下沉。渐渐地,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当地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科特派专家服务团先后调研走访了35个蔬菜种植主体,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勠力提升产业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团+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之路。
从泽当镇出发,在前往琼结的路上,路边现代化钢结构塑料温室十分醒目,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农展厅里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一览无余。蔬菜产业,在这里已经搭上了科技致富的快车。
“西部之光”招才引智兴产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格桑是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2021年9月,他加入“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计划(以下简称“西部之光”计划),到四川农业大学访学研修,以“导师+助手”的培养方式直接参与导师郑阳霞所在研究团队和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学习设施蔬菜领域前沿技术和理论动态。到山南开展蔬菜产业科技服务的郑阳霞和科特派专家服务团,正是走出去的格桑引回来的“智囊团”。
来到山南市隆子县蔬菜基地达孜老汉的温室大棚内,红的、黄的、大的、小的西红柿已完全成熟,旁边绿油油的绿心菜长势喜人,56岁的达孜正在除草。过去,因为缺乏技术支持,达孜一年仅能赚4000元左右,仅仅初步实现脱贫。“西部之光”计划让达孜的蔬菜基地有了巨大改变,在格桑和郑阳霞以及科特派专家服务团的帮助下,达孜瞄准新鲜蔬菜市场,大力开展蔬菜生产。现在,达孜一家年收入达到10万元,实现了致富。
达孜介绍说,“西部之光”计划还有很多细致入微的服务,科特派专家服务团建立了“蔬菜产业技术指导微信群”,将产业基地负责人、技术员、种植户等加入微信群,架起与专家沟通的直通桥,切实有效地满足了群众对产业技术服务的实时需求,使科特派专家服务团成为群众随叫随到的产业“医生”,实现了线上“问诊开方”。山南市大力实施科技服务与培训是“西部之光”计划工作的一个缩影,达孜是这项计划众多受益者之一。
“西部之光”计划为山南蔬菜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门,送出去一粒求知若渴的“种子”,回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可造之才,还带回了科研团队与产业技术,为山南蔬菜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智力支持。
如今,在科技特派员的帮扶下,藏区农民热种“科技菜”,科技特派员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为藏区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重要支撑。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