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泉水就是解渴的,冰棍就是消暑的 平价消费观下,“1元食品”能出头吗?
1元1瓶的矿泉水、1元1根的冰棍、1元1包的糖果……在一二十年前,各种“1元食品”应有尽有,不仅是市场的“主打商品”,也带动了消费。随着时代的发展,“1元食品”逐渐淡出消费者的视线,商业版图日渐缩小,沦为了“稀缺食品”。今年夏天,消费者频频吐槽雪糕价格太高,直呼“吃不起”,同时力挺5毛钱的雪莲冰块回归。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期待“1元食品”重装上阵。
从“主打品”到“稀罕物”
“1元食品”指的是价格在1元左右的低价食品,在一二十年前,也是市场里的“主打品”。但如今,“1元食品”要么堆在超市货架的最底部,显得有些“灰头土脸”;要么就直接消失在消费者的视线中,无处可寻。
“1元食品”为什么成了“稀罕物”?
第一,利润低。大部分商超不愿意销售“1元食品”的直接原因是利润空间太低,同等销量的情况下,价位高的产品利润也会高一些,而且商超的货架空间有限,也会更倾向于将有限的空间留给利润更高的产品。此外,近年来,人力、运输等成本也居高不下,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1元1瓶的康师傅饮用水,除去营销、物流等常规费用,一包(12瓶装)的利润只有1元,如果再碰上打折或促销,连1元利润都无法保证,甚至还会亏损。
第二,监管日益严格。很多地区加强了对食品销售分布情况的信息掌控,并且要求建立专项监管台账。不能溯源的食品会被下架,甚至经营者还被要求停业整顿。这其中,也包括“1元食品”。当然,这些措施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利好的,有助于提升食品安全,但是食品溯源会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因而在推广过程中,很难获得低价食品生产厂家、经营商的积极响应。日益严格的监管在无形中增加了“1元食品”的成本,让本就举步维艰的低价食品生产线变得更加“捉襟见肘”。
第三,产品单一、包装老旧。观察发现,很多“1元食品”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不变的口味和陈旧的包装。虽然很多“1元食品”靠着一个包装走天下,成为一代消费者心中的“童年味道”,但是坚守老包装带来情怀的同时,也会产生“一成不变”“吃老本”的弊端,很难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新生代消费者买账。
回归还得多方发力
业内人士指出,要让“1元食品”重新回归市场,回到消费者身边,还需多方发力。
首先,国家层面要“发力”。相关部门可通过减税、免税、免检等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厂家多生产“1元食品”,促进市场消费。同时,对那些打着“1元食品”幌子,生产“三无食品”的无良厂家坚决予以打击,比如通过高额罚单、列入黑名单、追究刑责等处罚手段,高压打击违法行为。
其次,厂家商家要“发力”。在拼多多平台,一款价格不足1元的日式海盐小饼干,销量达到了10万+;价位在1.5元左右的米多奇烤馍片的销量也非常可观。“虽然利润不太高,但是每天的销量还不错,所谓薄利多销,这样算下来利润空间还是可以的,所以我们目前还会一直销售。”某低价食品的经销商表示。对于厂家和经销商而言,薄利多销,主打下沉市场,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的“冲动消费”,因此最后的客单价并不低。厂家和经销商可以把握好线上和线下销售渠道的结合,让这些性价比高、口味又好的低价食品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度。同时,产品缺少创新,必然会被新时代的消费人群所淘汰。如何在坚守品质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努力拉近与新生代消费群体的距离,也是厂家商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三,消费者也要“发力”。消费者渴望低价优质食品,但也有一些消费者会碍于面子而不购买“1元食品”。如果消费者能理性消费,对溢价过高的食品说不,对“1元食品”敞开心扉,那么也就给更多的“1元食品”提供了入市机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消费者呼唤平价食品,考虑的是回归食品饮料本身价值的需求:矿泉水就是解渴的,冰棍就是消暑的。很多消费者渴望的就是回归食品饮料本身价值的需求和商品的本质需求。
疫情之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呼吁“1元食品”回归,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业内人士指出,“1元食品”想要出头,就不能固步自封,要“抬头看天”,把握大趋势;也要“低头看路”,脚踏实地。只要国家、厂家商家、消费者形成联动,共同发力,就一定能让“1元食品”重新回归,不再沦为“稀缺食品”。
(高娇娣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