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门出实招加速推进冷链物流建设
本报记者 周 岩
“从农田到餐桌、从枝头到舌尖”,冷链物流对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扩大消费品优质供给、保障食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应全面建成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设施网络、技术装备、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日,交通运输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着力完善冷链运输基础设施,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创新运输服务模式,健全冷链运输监管体系,推进冷链运输畅通高效、智慧便捷、安全规范发展。
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国的冷链硬件设施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趋势,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冷链物流前端后端设施相对不够完善,这不仅加大了流通损耗,也加大了农产品的价格、品质不稳定因素。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的数据,2015—2021年,我国冷库容量从3710万吨上升至7498万吨,并依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冷链流通率方面,当前我国肉类和蔬菜的冷链流通率不足30%和20%,发达国家平均在90%以上;人均冷库容量方面,2018年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为0.13立方米/人,而发达国家平均为0.437立方米/人;另外,冷库相对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他地区的冷库数量相对缺乏,地区间失衡仍然存在。
2021年底以来,冷链物流行业重磅政策相继落地。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对“十四五”时期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建设作出系统安排;2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十四五”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发布,对农产品领域的冷链物流进行布局。此次5部门印发的意见,提出以下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枢纽港站冷链设施布局。结合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依托农产品优势产区、重要集散地和主要销区所在地货运枢纽、主要港口、铁路物流基地、枢纽机场,统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推动铁路专用线进入物流园区、港口码头,完善干支衔接、区域分拨、仓储配送等冷链运输服务功能,提升冷链运输支撑保障能力。
完善产销冷链运输设施网络,支持有条件的县级物流中心和乡镇运输服务站拓展冷链物流服务功能,为农产品产地预冷、冷藏保鲜、移动仓储等设施设备提供运营场所,改善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条件。
推动出台冷链配送车辆便利通行政策,提升城市冷链配送服务质量。鼓励生鲜电商、寄递物流企业加大城市冷链前置仓等“最后一公里”设施建设力度,在社区、商业楼宇等设置智能冷链自提柜等,提升便民服务水平。
加强冷链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加快铁路机械冷藏车更新升级,促进冷链运载单元标准化发展。推广应用智能化温控设施设备,实现对冷链运输过程的温湿度实时监测、自动调节、远程控制等,提升冷链运输过程智能温控管理水平。
支持企业打造冷链运输服务品牌
意见提出,依托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推进冷链物流多式联运发展。鼓励铁路企业开行冷链班列,推动冷链班列与冷链海运直达快线无缝衔接,积极发展“海运+冷链班列”海铁联运新模式。推动冷链陆空联运发展,支持发展冷鲜航班和冷链卡车航班网络,探索机场异地货站模式,提升一体化组织服务能力。
3月22日,腾俊国际陆港组织了一列满载着云南本土蔬菜的冷链专列,以“门到门”“一柜到底”的公铁联运方式,将货物运输至老挝万象南,再通过公路将货物配送至越南胡志明市,全程运输时间约5天。一名货运代表介绍,中老铁路冷链专列的常态化运营,必将促进中国—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交流,逐渐形成一条贸易“黄金大通道”。
3月26日,由中国发往俄罗斯的首趟生鲜冷链专列从山东省农中场站出发,运输时间约18天,这趟列车载有50个冷藏集装箱,货物包括冷冻水果和蔬菜、海产品以及其他农工业产品。俄罗斯国家铁路旗下的RZD物流公司计划常态化运营这一班列,至少每月4列。
冷链班列的不断开行,离不开运输企业的发展壮大。意见强调,培育冷链运输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冷链运输服务品牌。引导冷链运输企业加强与果蔬、水产、肉类等生产加工企业的联盟合作,积极发展公路冷链专线、多温区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新模式。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建设网络货运平台,优化整合产品、冷库、冷链运输车辆等资源,培育龙头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市场集中度。
另外,还要增强跨境冷链物流服务能力,支持国际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自建网络、兼并收购等方式,延伸境外地面服务网络,提升跨境冷链物流全程组织能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企业。推进国际物流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海运在跨境冷链物流服务中的优势作用,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冷链物流服务水平,畅通亚欧陆路冷链物流通道。扩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海铁联运、国际铁路联运等冷链物流业务。
鼓励院校培养冷链物流高素质人才
意见提出,要注重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作用,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展冷链物流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搭建创新开放的人才发展平台和培训基地,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从《“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各省市出台的地方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冷链物流发展越来越被重视,其中不乏许多政策利好。但冷链行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层冷链人才短缺,冷链人才储备力量跟不上冷链行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发展。因此,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冷链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人才引得进,需要从源头上培养。经过多年发展,冷链物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冷链物流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冷链的相关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项目操作、统筹安排等能力。
但目前全国开设“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仅有10所。大数据分析,2019—2020年,以上10所高校冷链毕业生人数与前十强冷链物流企业冷链岗位招聘量的供需比为1:4。要想给冷链物流企业配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应从高校入手,扩大招生计划、扩大教学投入。在教学计划里侧重实践与创新能力,让人才在走出校门后就可以马上踏入冷链物流企业的大门,做到人才引进“无缝衔接”。
人才要留得住,需要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如何让人才心甘情愿地留守岗位?业内人士认为,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是硬道理。从各类人才补贴的物质层面着手,将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设施同步推进,根据需求加大政策扶持,让人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良好的就业环境才能让人才愿意留下来。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在哪个行业,都需要人才的力量加持。要以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目光选好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