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高质量发展 扶稳中国“油瓶子”
在保住“油瓶子”这个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问题上,中央接连释放出强有力的信号。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将“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曾强调“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在3月18日召开的扩种大豆油料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扩种大豆油料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落实机制,确保大豆油料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
国家做出这些重大工作部署,是因为粮油安全事关大局,而目前我国的大豆自给率低,主要依赖进口,油料供给被“卡脖子”的风险不断加大。
“让中国‘油瓶子’里尽可能多装中国油。”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提出,一是积极恢复东北地区的大豆面积,二是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三是积极发展油料生产,通过多油并举、多措并施,经过5—10年的努力,争取大豆和油料的自给率能够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对外依存度高
油料供给现隐忧
我国是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了十八连丰,实现了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的油料供给存忧。2021年,中国植物油脂需求在3650万吨左右,然而国内油料作物所压榨的油脂产量只有2200万吨。这意味着,中国的植物油脂自给率只有60%。以大豆油为例,大豆油所用的加工原料大豆从目前来看主要依赖进口,2021年国产大豆为1640万吨,进口大豆为9651.8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85.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室主任王秀东表示,当下我国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进口量不断攀升,饲用蛋白和食用油对外依存度和进口集中度居高不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国内居民消费升级,肉类消费刚性增长,大豆需求仍会保持增长态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饲用蛋白和食用油自主保障水平,才能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大豆进口量从2005年的2659万吨增至2021年的9652万吨,2020年甚至突破1亿吨大关,自给率从2005年的38.1%降至2021年的14.5%。
王秀东表示,为保障我国食物自主安全,大豆自给率应不低于30%,其他油料作物也须增加生产。为此,未来15年,大豆需增产2000万吨以上。
除大豆油外,国人所消费的棕榈油100%依赖进口,菜籽油进口依存度也达50%左右。之所以中国在油料作物中对外依存度如此之高,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人口约占世界的18%,然而耕地面积却只占9%左右。国家重点保障小麦、水稻两大口粮的自给率能够实现100%供应,此外还需保证瓜果、蔬菜等供应,因此本就有限的土地难以种植足够的油料作物。中国每年进口1亿吨左右的大豆,以国内大豆单产水平来换算,需要新增7.7亿亩耕地才能满足国内豆油需求,如果考虑菜籽油、葵花油进口,所需耕地将超过10亿亩。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举例称,中国曾是传统的花生出口大国,不过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国产价格、质量等竞争力不足,花生出口量不断下降,进口量快速上升。由于油料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内油料产业受到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中国的油料产业仍存在着机械化生产水平偏低情况,缺乏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品种,加工技术过程长、损耗大,加工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产品附加值不高,单产、含油量与世界其他国家优异品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增面积、提单产、找替代
多管齐下保障“油瓶子”安全
目前,受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及南美大豆减产预期影响,美国豆油、马来西亚棕榈油期货价格纷纷创下历史新高。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自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际通胀情况严重,叠加2021年至今全球农业气候因素不利,油脂价格大幅飙升。今年春节后,国际形势动荡,黑海地区价格较低的葵花籽油出口受阻,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这些都再度推高全球油料油脂价格。由于油料作物对外依存度高,这意味着中国并不掌握食用油脂的定价权,油料油脂进口容易受到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
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是解决油料作物产量问题的主要办法,对于我国而言,这一办法有机遇也有挑战。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集中支持适宜区域、重点品种、经营服务主体,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曾公开表示,自2003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已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截至2021年,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0多万亩,该模式已基本成熟,这也是2022年农业农村部在扩大大豆油料生产中主推的技术措施。
“只要国家重视,通过努力5—1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技术,实现大豆增产是没有问题的。”据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组长、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测算,凡种植玉米、大豆的产区都可采用带状复合种植,如果能够通过技术推广,完成80%也就是5亿亩玉米产地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则能实现大豆增产6000万吨,极大地提高大豆自主权。
提单产是提升油料产能的另一途径。王秀东表示,一方面,加快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进程,加强大豆生物育种研究,充分挖掘利用优良技术,提升分子育种和基因组设计育种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大豆科技的投入力度,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晓君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大豆种业发展:一是加快生物技术产品创新,挖掘育种价值新基因,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制约,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研发多基因叠加、多性状复合新产品研发;二是加快产业化后端抗性治理研究与体系建设,建立中国特色的抗性治理体系,防止靶标生物或除草剂抗性加快;三是鼓励企业开展生物育种科技创新,通过组建科企创新联合体,促进生物育种成果加速应用;四是建立生物育种全流程产品管理体系,加强产业化后期市场、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的监管。
除了发展大豆生物育种技术提高产量,在田间管理、农机具提升等方面,也有提高单产的机会。据了解,作为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制定了《2022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从合理轮作、高标准整地、种子精选及处理等方面支招大豆生产,为该省大豆生产稳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实现高产,优良的品种和科学的种植管理缺一不可。”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国家支持大豆育种投入,在大豆良种方面有了一定进展。同时,通过水肥一体、大豆轮作等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质量,同时也更好地实现了单产增产。
寻找可替代性油料作物,不仅具有提高油料作物产量的现实意义,从保证安全的角度出发,我国也需要开发自主可控的油料作物。
目前,在大豆失去掌控权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花生被寄予厚望。业内人士透露,在我国,花生在种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出口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国内花生的育种、栽培、深加工都能做到全球一流水准。发展花生产业不仅可以填补我国食用油缺口,减少对转基因油料油脂进口的依赖,而且还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室主任董文召表示,我国自主掌握花生的育种、榨油话语权,且花生的出油率和单产都高于大豆,因此花生是食用油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不过,实现油料作物的转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经济效益。目前国内无论是花生还是大豆,其价格与美国进口大豆比较不具备价格优势,油料作物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影响了种植端的热情。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国内的油料作物还是需要进口和开拓多元化油料来源并举。一方面,稳定大豆进口,满足国内养殖和部分豆油饮食人群需求;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多种油料作物种植,并提高单产、出油率,保证我国“油瓶子”的基本安全,满足消费日常所需。
赵皖平建议,要在目前中国收集保存共计3.2万余份油料种质资源、构成油料种质资源本底基因库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品种改良,系统整理、性状鉴定、基因分析等工作,积极选育优质、高产、高油、抗病的品种;同时,普及播种、收获等机械方式,有效融合农机农技,在旋耕、灭茬、开沟、施肥等方面进行联合作业,突破智能化作业关键技术。改良大型油脂企业油料加工的整体工艺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装备;此外,还要强化科学布局,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支持油料优势区域和优势品种,有效利用现代育种技术,提高花生的产量、品质及抗性。
(韩松妍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