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品牌专栏 > 详情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1年工作大事记

22-02-23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中国食品工业作为中国经济扩大内需的主体和健康中国建设中营养与健康的载体,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使命。在此背景下,2021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精准对接新时代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负责人

学党史守初心

在实践中服务中国食品产业

  1—12月,学会以党史教育为契机,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学会党组织定期召开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集中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学会党员从党的历史中找寻经验,求规律、探未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形成学会创新发展新格局。

  1—12月,学会在官网设立“学会党建”栏目,刊登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转载党建材料,以加强党的政治引领,向学会理事、广大会员、会员单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4月,学会组织院士、专家、企业一行赴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参加“中国·黄芪产业发展大会”,并赴黄芪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指导。任发政、谢明勇等院士、专家深入剖析了子洲黄芪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子洲黄芪产业发展、抓住“食药同源”契机提出建议,以科技助力产业升级,造福子洲人民。

  6月,学会承办了“服务苏区·科技振兴营养健康食品产业行”活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企业调研及党建活动。朱蓓薇、陈卫等院士、专家与近100名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走进乡镇、社区、商超,进行食品营养健康知识讲座,以实际行动提升苏区百姓的科学素养,助力苏区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

  10月,学会在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期间召开常务理事会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理事会党委委员。

完善组织工作体系

为学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1—12月,学会在党委会领导下,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前置审议、会议决定的原则,做到依法依规办会。并通过理事长办公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流程,决策学会重大事项。

  3月、9月,学会召开理事长办公会,3月、9月、10月,召开监事会会议。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4月、8月、10月分别以通讯、视频会议及现场会议方式,召开一次理事会、两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为学会2021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换届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5—10月,学会完成植物基食品、面制品、休闲食品加工技术、特殊食品、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食品添加剂、冷冻与冷藏食品等8个分会的换届工作,成立全谷物食品分会、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评审委员会;撤销黄酒分会和食品产业信息化与智能技术分会。

召开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成立新一届理事会

  10月,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张崇和,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由149位理事组成的第七届理事会,孙宝国当选为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邵薇、朱蓓薇、吴清平、陈坚、任发政、丁钢强、李宁、金征宇、石维忱、谢明勇、路福平当选为副理事长,聘任陈铮为秘书长。

  新一届理事会集中了食品科技、企业及管理层的优秀代表,拥有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及大专院校代表占总人数61.1%,彰显了学会鲜明的学术属性。全国及省市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1名,88.6%理事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体现了学会理事会成员的高素质及人才荟萃的权威性。科技与产业界代表人数比例为91.9%,充分体现了学会新一届理事会在食品科技与产业引领上的聚集。同时成立第二届监事会。

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精准服务

夯实人才梯队建设

  2月,学会组织召开“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0—2022年度)项目”遴选评议会,四川大学邓锐杰和昆明理工大学易俊洁成为本届被托举人推荐人选。12月,学会再次获得第七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两个资助名额。

  3月,学会根据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相关文件要求,全面把握中央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总体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格按照规定,继续开展院士推选工作。按期向中国科协报送李华、励建荣、郜海燕等3名被推选人材料,其中2人通过科协推荐。

  9月,学会在重庆组织召开第五届中国食品科学青年论坛,来自全国150余所高校、科研单位的青年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会。论坛以“集聚青年才俊,坚持四个面向;探讨学科热点,把握行业动态”为主题,开展了5个主题学术报告以及7个专题学术报告,凝练出引领未来食品科技领域发展的七大科研新趋势。

  12月,经学会推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张娜荣获“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1—12月,学会开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的两个专项奖——突出贡献奖和杰出青年奖,以及《中国食品学报》优秀论文奖的申报和评审工作。经评审,12位科学家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突出贡献奖,15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得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杰出青年奖,10篇论文分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中国食品学报》优秀论文奖一二三等奖。

  1—12月,学会共完成31个专业的自评报告审核、20个专业的现场(线上)考查、6个专业的结论审议、6个专业的中期审核、4个专业的报备材料抽查工作,以及对2022年75个专业的认证申请审核工作。学会严把认证质量关口,推动食品类专业建设。

  1—12月,学会持续开展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评价工作。共有56家单位参与申报,申报人数167人,通过严格的三审及统一笔试、面试等程序,完成本年度专业技术水平评价工作。此项工作对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储备及科技价值的发挥起到重要支撑。

以科企对接为目标

打造多元化学术交流平台

  5—11月,学会承担“山西吕梁功能性食品科技服务团”项目,围绕吕梁市功能食品产业现状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开展了对接与技术服务工作,入驻专家100余位,实现业务对接50余项,探索形成集地方特色功能性农产品资源的筛选、培育、研发、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4月,学会组织院士、专家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参观考察沙县小吃科技馆、民俗馆、夏茂镇俞邦村。为进一步推动沙县小吃特色富民产业发展,召开研讨会,为沙县小吃转型发展出谋划策,用科技振兴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5月,学会在苏州组织召开第十六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会议以“构建基于科学的益生菌健康发展新生态”为主题,来自国内外80余家科研院所、100余家企业的600余位代表参会。包括陈卫、任发政在内的益生菌领域权威院士、专家带来了最具前瞻性的近50个精彩报告,集中展示了我国乃至世界益生菌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5月,学会在上海组织召开植物基食品创新发展论坛。与会专家针对植物基食品的宏观政策、营养特征、加工工艺、产品开发、标准法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助力植物基食品行业行稳致远。

  7月,学会在杭州组织召开以“夯实基础、融合创新”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休闲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依靠科学家的智慧与坚守,有效破解行业发展中面临的瓶颈与挑战,用科技支撑产业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10月,学会在北京主办第二十一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来自科技界与产业界的院士、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外企业代表等近500人参会。大会围绕“从趋势到优势”的主题,设置了2场权威报告会、2场行业论坛、5个专题报告会,开展方便美食节等活动。与会代表共同探寻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在经历艰难的疫情大考后如何持续保持增长及健康可持续发展,破解新时代下方便食品行业的转型与消费升级等关键议题。

  12月,学会组织召开生命早期营养与健康暨第三届母乳研究高峰论坛,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夯实食品与人体健康的科学基础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受到各方关注,近16万位代表线上参会。

科技赋能

引领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学会在第十六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发布2021年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十大焦点和2019—2021年益生菌行业创新趋势,为行业未来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7月,学会在第九届中国休闲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中国休闲食品产业六大科学技术问题,为行业发展指引方向。

  9月,学会在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发布乳品与儿童营养共识,系统性地阐明了乳品与儿童营养背后的科学关系。

  10月,学会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上发布了2020—2021年度中国方便食品行业创新趋势,助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12月,学会继续以科研基金和白皮书为抓手,促进科技与产业对接。与雅培、伊利等企业合作,建立和推进食品科技基金。同时,与沃尔玛、盼盼食品集团、益海嘉里等企业合作,撰写行业白皮书。鼓励、引导科企合作和创新发展,以坚实的科技基础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1—12月,学会组织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有效推动产出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构建新时代食品产业的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强化科普品牌建设

夯实学会“大科普”格局

  1月,学会在北京举办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这是学会连续第10年邀请权威专家对年度热点问题进行解读。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陈君石、孙宝国、吴清平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十余位权威专家,针对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进行了科学解读,表达了学术界观点。同时,学会与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共同发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用科学的声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6月,学会第9次承办以“倡导科学饮食,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2021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科协主题日活动暨食品安全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来自政府部门、科研单位、食品企业以及媒体代表近200人共同参会。会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代表,分别以食品安全进农村、进口岸、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为重点,对2021年学会开展“食品安全进万家”活动进行了实践经验,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实现科普品牌的有效延伸。

  6月,学会与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共同承办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工信部主题日活动,邀请业界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召开乳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围绕奶源基地建设及完善相关标准法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推动乳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9月,学会在2021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开展“食品安全进万家—进餐饮”品牌活动,以肯德基门店的“餐盘纸”为载体,传播“食品科技,护佑舌尖美味”的理念。

  11月,学会理事长孙宝国院士受邀参加中国科协“科创中国”平台打造的品牌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栏目,录制了主题为未来食品发展趋势的公开课,截至2021年12月底播放量超过800万。

  12月,学会召开《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修订工作启动会,以期通过优化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顶层设计,夯实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根基。最终成果将亮相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

  1—12月,学会强化“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百名专家百校行”科普品牌建设,通过线下讲座、科普读物等多种方式,丰富优质科普产品供给。以60余名青年科技志愿者为“种子库”,在全国50所高校开展科普落地活动150余场。同时,强化科普内容创作,指导青年科技志愿者拍摄科普短视频近百部。

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用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

  3—9月,学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的支持下,连续第8年作为牵头单位编写并出版《食品工业发展报告》(2020年度)。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2020年度报告所涵盖的食品行业已形成完整拼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体现说清行业、权威数据、拼图完整和公益特征的四大特点。

  5—12月,学会承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科普宣传与消费引导”项目,围绕保健食品易混淆的概念、保健食品常见消费疑惑、保健食品消费热点及误区案例三个板块展开科学解读,并将成果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普转化。

  7—12月,学会承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构建基于备案管理的益生菌菌株数据库的调研”项目,通过益生菌领域权威专家对市场上产业化菌株进行科学论证,为政府监管部门科学监管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

  1—12月,学会继续承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风险解析”“食品安全消费提示”以及“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科普动漫”等项目。邀请200余人次专家完成40余篇食品安全风险解析和消费提示,重点针对自热食品等受到消费者高度关注的品类进行科学指导。创作8部食品安全消费提示科普动漫,以符合新媒体时代特征的形式,促进风险交流的常规化推进。

  1—12月,学会牵头制修订《运动营养食品通则》等5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牵头制定《全谷物食品通则》标准,参与制修订《速冻面米与调制食品》等16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推进《食品用益生菌》等9项团体标准制定,鼓励行业创新,填补标准空白。同时,连续3年承接国家卫健委“三新”食品相关研究项目,从管理政策到应用实践,全方位服务于行业发展。

深化后疫情时代的国际交流

服务于科技共同体的建立

  1—12月,按照中国科协有关要求及统一部署,学会积极组织相关国际组织代表参与2021中关村论坛、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等,为助力搭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交流平台和信任合作平台贡献力量。

  9月,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IUFoST)在北京共同主办以“安全与健康新时代的变革与创新”为主题的2021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陈君石、孙宝国、朱永官、任发政等四位院士及数十位国内外权威专家出席会议并做报告。大会设置了8个专题论坛和2个培训班,以服务政府决策和回应行业热点问题为导向,以科技为抓手,深入解析了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国际经验参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持续推进学生创新品牌活动

与年轻学子“一起向未来”

  3—10月,学会分别与IFF中国、盼盼食品集团、李锦记酱料集团、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主办6项全国性学生创新活动与1项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在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在内的160余所次高校开展,1.4万余人次的高校学生及老师积极参与,最终在1300余支参赛队伍中有103支队伍脱颖而出。富有青春活力的创新活动,在科技与企业、教学与实践有效对接的同时,亦为食品行业培育了未来。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