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仁怀助力酒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杜 涛
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守好生态和发展底线,持续开展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以酱香白酒为主导,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经济社会成功迈进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1年,仁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4.49亿元,全市现有规模以上白酒企业106家,2021年白酒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9.9%;白酒包装量完成19.78万千升,同比增长31.5%。
好生态才能出好酒。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仁怀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走廊,同时也是世界优质酱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早在2007年,仁怀就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一直以来把赤水河作为母亲河来守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守牢生态和发展底线。
近年来,仁怀白酒企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产业发展不均衡、品牌建设不充分、产业大而不强、低小散弱现象等问题也逐渐凸显。
针对地方白酒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坚持“抓大、扶中、推小”,加强小酒厂、小作坊规范管理,推动有实力的中小型白酒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支持企业上规入统,培育更多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强主体;遵义市明确,采取“关停并转”措施,整合关停一批“低小散弱”酒企,治理仁怀白酒企业“小散乱弱”现象,推动白酒有序、良性、高质量发展,巧解生态污染难题。2020年9月,仁怀市出台《仁怀市白酒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推进白酒企业兼并重组,构建更有竞争力的酱香白酒产业集群,使重组后的白酒企业证照齐全、手续合法、安全可靠、生态环保高质高效。
仁怀市委、市政府明确,从2021年起的未来3年内,将综合治理白酒“小散弱”企业600家以上,并通过一系列改造,全面提升仁怀白酒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到2025年,实现仁怀白酒生产企业总数明显下降,规模以上企业大幅增加,构建起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发展新格局。
仁怀市委、市政府还明确,对白酒企业就地改造提升一批、兼并重组做大一批、清理整治退出一批,对“小散弱”采取“关停并转”措施,对外来非实体资本投资项目一律暂停,产能未经批准的一律不准扩张。按照《贵州省“十四五”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规划》《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区建设保护规划》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确保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据遵义市生态环境局仁怀分局局长彭彦彬介绍,针对仁怀白酒行业“低小散弱”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制定《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按照企业总数“只减不增”原则,实行“三个一批”治理工程。开展“千企大培训”,分批次实施“四改造两建设四提升”工程。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建立项目联审联评机制,严格新建项目节能、环保等准入门槛,坚决把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拒之门外”。
大力实施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持续深入开展“环保利剑”专项行动,重拳整治生态环境污染的违法违规问题,坚决整治白酒行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小散弱”现象,通过“整合关停、改造升级、转型发展”,对白酒产业来一场“瘦身革命”,坚决守住生态底线,构建良好生态环境。
自治理行动开展以来,仁怀白酒企业重点区域划分为14个战区,组建6个工作专班,全市37名县级领导干部深入指挥,52个市直单位和11个乡镇(街道)联动发力,940名干部闻令而动,包保全市1643家白酒生产企业综合治理,全面开展信息摸排、政策宣传、问题整改、分类治理、跟踪管理,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对排查出的问题实行清单管理,建立“一企一册”问题台账,全力抓好整改。
整改问题,补齐短板,项目建设是关键。仁怀千方百计加快提升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规划建设满足环境需求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生产废弃物处理和酒糟循环利用等工程;持续推进白酒企业“煤改气”“煤改电”,积极开展白酒企业冷却系统、排水系统、防窖底渗漏等技术改造工程;加紧推进溪沟治理,管线上岸、河道复绿、沟底清淤,确保断面水质达标,切实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事件发生;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为主、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推进“2+N”模式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
在赤水河生态环境保护中,仁怀还建立完善了市、镇、村、企四级“河长”制度。“十三五”以来,仁怀共投入专项费用上千万元推进河长制工作,市、镇、村三级河长共开展27800多人次的巡河护河工作,依法打击和查处白酒企业污染行为,处罚金额1170余万元。目前,仁怀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意识不断深入人心,2018年,赤水河贵州段荣获“中国好水”优质水源称号。
“十四五”时期,仁怀将继续实施白酒产业综合治理行动,坚决保护赤水河的生态环境,守牢两条底线,厚植竞争优势,奋力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