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红利加速释放
本报记者 罗 晨
营商环境是企业投资兴业的土壤,也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特别是部分地方主动对标国际先进,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取得明显成效,对推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优化、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优化的营商“软”环境持续提升中国发展“硬”实力,也给世界带来稳定预期和重要机遇。近期,全国各地陆续进入地方两会时间。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去年以来,各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红利加速释放。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
试点地区示范成效明显
2021年,全国各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惠企政策、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举措,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取得明显成效。河南首次开展全域营商环境评价,新设市场主体148.9万户、总量达851.8万户,市场活跃度不断提升;广西532项涉企经营事项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220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99%,市场主体数量增长6.4%,实有企业首次突破百万户;四川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升至99.2%,“全程网办”事项占比提升至94.9%,新增市场主体135.2万户、达771.6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8%;陕西启动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精准推出促进市场主体倍增“1+N”支持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150亿元,全省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15.55万户、同比增长11.3%,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200户左右,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0家;浙江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年净增市场主体65.2万户、其中企业31.8万户,连续两年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居全国第一……
2021年9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选择北京、上海、重庆、杭州、广州、深圳6个市场主体数量较多的城市,聚焦市场主体和群众关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更大力度利企便民。拥有两个试点城市的广东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力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稳健起步,牵引带动全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重庆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国资国企、“放管服”等重点领域改革,出台“促进生产经营27条”“助企纾困17条”等政策,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600亿元,金融系统为实体经济让利160亿元,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57.9万户、总量达到320.4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9.6%;北京全面完成营商环境4.0版改革任务,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改革,更大范围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全城通办”,在餐饮、超市(便利店)等9个领域实行场景化综合监管,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公开透明、高效便捷;上海积极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深入推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破解融资难,启动建设首批中小企业创新园,推进民营经济标准创新,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0家……“试点地区的实践将为其他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制度优化的借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如此评价。
多项举措深入推进
打造营商环境国际高地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冲击之下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仍面临不少困难。通过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对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2022年,各地谋划全年工作时纷纷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对标国际标准和国家要求,对照企业和群众期盼,对标先进地区一流水平,多措并举,以一流营商环境集聚资源要素、促进循环畅通,实现稳中求进。
积极推进数字化与“互联网+”建设 建设数字政府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数字政府建设水平与营商环境优化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2020年10月,我国营商环境评价领域首部国家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发布,梳理了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240余份政策文件和210余项改革亮点。其中,“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逐步成为市场监管的基本方式和手段,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是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最大进步。2022年,多地提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河南将加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推动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互通互认,深化全省通办和跨省通办;广东将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综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山西将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推行跨部门综合监管、协同监管,对新业态新领域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做到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内蒙古提出,优化“一网通办”,启动“一网统管”,深化“蒙速办·四办”服务,实现教育、社保、医疗和企业开办、经营许可等高频事项“一次办”“掌上办”“跨省通办”;辽宁将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全面应用和互通互认,深化“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信用监管。
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 去年,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营商环境新进展报告(2020)》指出,2020年,我国持续推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知识产权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打击侵权假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对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相关信息加大公开力度,加大对违法案件的公示,发挥以案释法作用。
2022年,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河南将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建设信用河南;重庆推进法治化建设,推广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山西提出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快推进信用立法,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支持制造业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中国制造2025》开篇即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顺利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2022年,多地政府报告提出,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同时全面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江苏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提高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让更多市场主体活跃起来、壮大起来,既“留住青山”又让“青山常绿”;安徽将坚持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并举,出台助企纾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政策举措,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山东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主动为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辽宁将落实好更大力度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支持力度,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性和便利度。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十四位,是进入前30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功经验——改革驱动力与未来改革机遇》专题报告指出,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为全球其他经济体提供了借鉴,有力推动全球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我国正把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到新的水平、新的阶段,从全面推进到选择重点地区、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此前表示。随着我国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深水区,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法治思维和系统观念,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将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让我国成为真正的世界创新高地和营商环境国际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