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数字乡村建设有“智”更有“质”
如今,手机成了云南昆明农人们的“新农具”。滑动手机屏幕、填上资料,寻甸种植户何飞龙在自己的拼多多店铺录入最新的蜂蜜价格,半小时后,再点进店铺,已有5人下单。打开手机进入专门的App,按下“确定”,智能灌溉系统按照提前设置好的程序为杨梅树浇水……浇灌全自动化为东川农户李凤针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杨梅产量也大大提升了。“订阅”“流量”“上网搜”“开网店”,对包括何飞龙在内的新农人来说已不再陌生。
通过电商把农产品销往全国,村干部、村民齐上阵为产品代言;村民向银行申请,通过大数据分析后获得无抵押贷款;中小学生在教室里上网课,相隔千里的师生通过大屏幕互动起来。这些都成为当下昆明农村常见的场景。数字经济正服务和赋能农村地区,改变着乡村的传统风貌。
通过网络,让更多人看到村里的杜鹃花海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其中包括推动农村千兆光网、第五代移动通信(5G)、移动物联网与城市同步规划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等内容。同年9月,国家七部门又印发《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为各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工作提供参考。“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富,更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生事物面前,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条件。”昆明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乡村是一个新课题,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促进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好契机。
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通水、通电在我们村已经是不够用了,现在还通了网络。手机上网能干很多事。”新买的手机让禄劝县马鹿塘乡村民老许高兴了好几天。自从村里覆盖宽带和网络,上网热潮“席卷”全村。刚开始,村民们对“流量费”还十分怀疑:“流量和水费一样吗?要是忘了关,得多掏钱吧。”“不不,包月的意思就是包干,一个月只用付一次费。”尝到甜头的老许成了宣传员,跟大伙介绍着网络带来的便利。
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而村里的事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杜鹃花满山开,粉色花海让人流连忘返。”每逢马鹿塘杜鹃花开时节,朋友圈就有了这样的“广告”。赏花、踏青的游客纷至沓来,让村里越来越热闹。“十三五”末,昆明市行政村(社区)均实现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全覆盖。
3公里外的杨梅园,随时随地想浇就浇
打开电脑进入程序,轻点鼠标,3公里外的杨梅园自动开启浇灌模式。没有电脑怎么办?用手机App也行,随时随地想浇就浇。东川区马店村“现代农业智能节水灌溉信息化系统”项目建成后,村里杨梅树实现浇灌全自动化。39个电动阀通过太阳能板吸热发电。灌溉前,在电脑程序上设置好时间和水量便可离开,需要浇水时,打开手机点确定,系统按照设置进行工作。
“以前浇水全靠人挑马驮,劳动力全部浪费在这上面;现在,大家可以去做其他事,很多家都是又种杨梅又外出打工。”农户李凤针说。依托互联网,农业项目更加“智慧”,电脑、手机的使用节省了人工成本,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网销无花果,高峰时月售100多万元
4年前,村民葛开永在东川区块河村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无花果。刚开始,他的产品都在线下销售,好卖时每公斤40元,难卖时冷库都放不下。4年后,搭上电商的快车,利用拼多多、淘宝、天猫、微商等网销渠道销售无花果,他高峰时每月可销100多万元,日均接单量3000—4000单。
借力“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农村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石林人参果上市期间,打开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输入人参果,排名前列的都缀有“石林”字样。“人参果,要买石林的才好吃。”一名顾客在买家好评里这样留言。石林人参果已成为网购者认定的“金字招牌”。
随着电商的蓬勃兴起,石林人参果也搭上了线上销售的“快车道”。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和陆路、航空物流运输,将成熟鲜果第一时间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公斤最高售价可达80元左右,市场前景向好。
“这两年,直播电商高速发展,在帮助农民增收脱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直播电商突破了地理界限,农户和乡村企业代言人即可成为主播,农业生产车间和田间地头就能成为直播间,更好地助力农产品销售,助推乡村振兴。”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新业态推动了新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深度融合,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昆明市正积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广大农民数字化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王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