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再现北京地铁 业态或将迎来新增长
“上班时路过地铁站,没想到站里的便利店竟然悄悄开业了。”不少搭乘地铁上班的北京市民近日发现,多座地铁站内的便利店开始试营业。时隔多年,北京地铁再次出现了便利店的身影。根据《北京市2021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截至2021年12月底,北京地铁站点布设的130处便民服务设施陆续开业,包括便利店、书屋、药店等。
业内专家认为,北京地铁的便利店业态,相比其他城市已有超10年的差距,但凭借全国最高的客流量以及地铁站数量,有望快速发展。地铁便利店业态将成为未来北京便利店业态的重要成长空间,且此次试运营中,大量具有国资背景的北京全新便利店平台陆续出现,将进一步促进北京便利店业态的良性发展。
重返——便利店“杀”回地铁
此次北京地铁开放了部分地铁站的便利店入驻,罗森便利店、DELIGOGO便利店、京东便利店成为北京地铁便利店梯队里的排头兵。这几家便利店内除了提供商品销售外,还设置了旧衣回收、文件打印、手机维修等便民服务。
“下班回家,刚出地铁闸机就看到了便利店,真是太方便了。”傍晚刚下班的王女士在地铁6号线黄渠站,看到了新开的罗森便利店。这里是她回家的必经之路,便利店就设在C口站厅层的拐角处。“从我家到地铁的路上一直没有便利店,买份方便携带的早餐都是个问题,有时出门晚了只能饿着肚子去上班,地铁便利店一开,以后就不用发愁了。”王女士眼里洋溢着惊喜。
“北京已经意识到在便利店业态方面与不少一二线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北京在2019年提出的‘夜市经济’,就包括对便利店业态发展的规划。此次开发了地铁站场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促进更多的公司和资本进入,让地铁站成为北京便利店发展的基石。”北京和弘天下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志宏说。
北京作为国内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之一,实际上也是最早拥有地铁便利店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百万庄园汉堡店曾是北京地铁的标志。早在2002年,物美就曾开设14家地铁便利店。直到2004年,北京出台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规定,地铁站厅、站台、疏散通道均禁止设立商业摊点,北京地铁从此进入了“无商业体”时代。
2018年,北京市印发的《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中就提到要将便利店开进地铁,还要在3年内开到6000家。2019年,北京地铁再次发布文件,暂时仅允许新建地铁站入驻便利店,但未有明显进展。
直到2021年7月,北京地铁开始了3家站内便利店试运营。资料显示,北京地铁便民服务设施布设,早已列入2021年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2021年3月,北京市交通委研究室副主任冯陶表示,2021年北京实施地铁站周边用地一体化综合开发,同时做好站内客流组织和服务设施优化,增加便利店等增值服务。地铁站将不只是乘客匆匆路过的地方,更是城市活力中心。《北京市2021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提出,北京地铁站点要布设130处便利店、书屋、药店等便民服务设施。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表示,在北京提出轨道微中心的背景下,北京地铁开设便利店是未来的趋势。主要围绕通勤的人口,给乘客提供更方便的商品和服务。“北京车站数量非常多,尤其是一些换乘的车站中汇集着大量通勤人员。由于通勤时间较长,自然会有消费需求。”
营业——地上地下有区别
此次试营业便利店为市民提供了各商家自创的便当、面包、三明治、汉堡、甜品、饭团等招牌美食,帮助乘客在地铁通勤期间解决早、晚餐问题。同时搭配各具特点的网红商品、休闲零食、咖啡乳品、水饮、小吃、美妆用品、节庆限量商品、联名商品、文创产品等不同品类的特色商品,丰富了乘客消费体验。
与地面便利店相比,地铁内的面积更小,冷藏货架上的“即食商品”——饭团、寿司、三明治、汉堡等较受欢迎,还有便当和各种甜品,以及口罩、雨伞等,还包括充电宝、书刊等。在部分便利店中,其食物货架或者食物上均会贴有“车站内请勿进食,车厢内禁止进食”的标签。值得注意的是,地铁便利店内并没有见到地面便利店中最大的利润点来源——鲜食和速食。据了解,北京地铁便利店受到店铺面积小、没有上下水、不能出现异味等条件限制,不能售卖像关东煮、包子、炸品以及怕遗洒、烫伤类咖啡、豆浆等散装热饮。
15号线大屯路东站H口附近的一家多点便利店,由于店面设置在站厅付费区内,因此乘客进站之后才能进店购物。早高峰时段,店内两名工作人员在忙着整理货架,便利店的面积并不大,大概有20平方米,店面的三面墙壁和店中间各摆放着一排货架,提供的商品与其他便利店大体相同,包括汉堡、三明治及酸奶等鲜食,以及饮料、糖果、薯片、冰淇淋等常见的食品。价格方面,一份汉堡约在10元上下,三角饭团价格在3.8—4.6元,老酸奶一碗4.5元。
地铁便利店针对地铁乘客,这些客流对便利店商品的需求也与普通便利店不同。“在试运行中发现,地铁便利店早高峰和晚高峰人流密集的特点更加明显,早上7—9点客人占全天客人的36%,而17—19点也占到26%。同时,地铁店铺普遍为非24小时经营的时段店铺。”罗森(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车文焕表示。
展望——轨道经济趁热打铁
对于北京商业而言,地铁商业的开发非常有必要,这不仅是盈利的问题,也是重要的便民服务平台。便利店进驻地铁是北京发展生活服务业的重要一步,也是衡量商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
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1002.5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一。北京地铁坐拥全国最大的客流量,理论上将会成为便利店最好的客源。如今,北京的便利店数量落后于一些一二线城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作为一线城市,北京便利店数量排在11位,低于同在北方的郑州、天津,数量只有上海的1/3.东莞、长沙的1/2.在每家便利店服务人口数量方面,北京排名29位。
行业人士认为,北京之所以便利店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公共场所、地铁站等便利店较少,仅仅依靠写字楼、商圈的便利店几乎无法支撑其便利店的覆盖面积。以上海的虹桥地铁站为例,几乎每不到百米就会有便利店。值得注意的是,在南方的诸多一二线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除了外资连锁品牌,均有当地强势的本土便利店连锁品牌,例如成都的红旗、长沙的芙蓉兴盛等,北京虽然有物美等商超连锁下场,但从整体来看,现在的北京并没有绝对优势的便利店品牌。
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指出,从目前东京、香港等成熟的地铁站便利店业态来看,北京地铁的便利店需要提升多方面能力,尤其是位置方面,如何将地铁的人流量转化为客流量的能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地铁便利店的月租金在每平方米4000—5000元,而大部分的便利店规模在20—25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地铁便利店需要更高的流水以保证收支平衡。
对于地铁便利店的业态,文志宏认为,按照其他城市的业态标准,北京超过300个地铁站为基准来看,未来地铁便利店的数量将可能达到1000—2000家。但文志宏认为,即便如此,也还不能改变北京便利店的整体业态。“北京便利店发展落后问题有多方面因素,地铁仅是其中一种业态,北京人口居住地聚集,商业区相对分散等问题都是造成便利店业态相对落后的原因。”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表示,下一步北京地铁还将结合乘客需求持续完善改进,圆满完成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同时,还将充分结合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文化为引领,引进各类文创产品和北京地铁特色商品,为乘客提供种类丰富的便民服务,打造“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助力“城市微中心”建设。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北京地铁站便利店的开放,势必会让北京便利店在数量上迎来新一轮的增长,不排除有品牌依托地铁便利店为基础,打造出北京本土的便利店品牌。“便利店的成功与否,主要看管理层在精细化运作上是否到位,虽然不排除单个门店因位置而获得客流量,但从整体来看,想要在北京维持整体运营的平稳并非易事,因此,未来北京便利店在地铁站的发展仍旧需要观察。”
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尽管地铁人流很多,但高毛利商品、食品消费受到条件制约。不过,地铁便利店确确实实在大家通行中提供了及时需求的便利。“所以对地铁商业以及便民商业应该给予高度的支持。”北京地铁放开便利店政策,或许会使北京便利店行业迎来新的一轮增长。
(高娜 综合整理)
编后
在地铁建设方面,北京走在前列,它是国内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随着城市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四通八达。地铁商圈作为人流量和消费场景的“黄金点位”,已成为上海、广州等地地铁站的“标配”。反观北京市,时隔17年地铁便利店才重现身影,从数量和规模上,北京都处在落后地位。
地铁便利店作为与消费者距离最近的零售业之一,满足了市民对“轨道上的都市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也是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小小便利店连着大民生,地铁里的便利店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也是衡量民生改善情况的标尺,对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