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绿春山水间 ——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东风践行乡村振兴
6次去绿春,捐赠专利,开发高香白茶……他就是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东风。40余年坚守,坚持发扬“人在草木间”的华夏饮食美学形态。65岁主动请缨参与乡村振兴,倡导设立“一县一业”茶叶专项。他将课堂从红瓦碧海的讲台,带到青山绿水的田埂,把制茶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我是做茶的人”
绿春县坐落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西南部,拥有23.3万人口和24.3万亩茶叶地,茶叶种植面积居红河州第一、云南省第八。这里作为茶叶生产基地的优势突出,自然环境优越,产业优势显著,茶叶产业是绿春县“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一县一业”。但2020年以前,绿春是红河州第6个贫困县,毛茶价低至每斤1元,并未形成良性有序的茶叶市场,茶农生活刚达到温饱水平。
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1月份海大开始启动定点帮扶绿春县。而“卖得跟菜价一样”的绿春茶,让从事茶学40余年的汪东风倍感痛心,他说:“我是做茶的人,职业操守让我必须来到这里。”65岁,他主动请缨扶贫,带科技下乡,倡导设立学校绿春县“一县一业”茶叶专项,走上了茶叶扶贫之路。
2020年5月,他第一次前往绿春,深入各个茶农家,针对产业现状提交了《绿春县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确定了发展白茶的基本方针;11月中下旬,他用脚步丈量各个茶厂作坊,推进企业制作的24个茶叶小样和茶多糖茶饼的检测、品鉴;今年3月,他和绿春县茶叶协会明确了打造有明显香气的“高香白茶”的品牌定位,并先后在5月和10月举行斗茶大会,指导彤瑞茶厂高香白茶的加工、制作,进行系列中期考核和现场培训……
“茶叶培训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效果并不好,必须深入茶厂、农户,了解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扶贫。”在绿春,汪东风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每天在各个茶厂间来回奔波。县城和茶厂往返需要6个多小时,这期间他随时在线处理各种事务,准备相关材料,累了在狭窄的前座上睡得左右摇晃,一下车便振作了起来,精神饱满地和当地茶企、茶农沟通,传授茶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知识,进行茶叶加工工艺的指导培训,帮助企业制定初制过程的标准和提升精制方面的技术。
绿春县交通落后,山地多,但汪东风克服困难,走进茶园、走进加工地、走进厂房……“汪教授令人敬佩,是一位热心敬业的老者”,绿鑫生态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白冰说,“汪教授还根据不同茶企的技术和优势,帮助确立了不同发展路线,绿鑫依托先进的设备,专注需要技术投入的茶饼制作;其他茶企分别进行红茶、白茶的制作。”
面对面谈技术、手把手教经验、户到户做指导,做着不辞辛苦的事情,汪东风说:“有能力时就努力改变现状,没有能力便适应现状。”今年,大水沟乡的茶叶价格和茶农收入翻了一番,大水沟乡党委书记李卢芳说:“汪教授帮绿春茶铺成了销路,现在茶农们生活好了很多。”但汪东风想做和能做的远不止这些。
“让高香白茶走出云南”
绿春茶最适合做白茶,其外形细秀,如银似雪,光亮润泽,有“月光白茶”之称。如何把月光白茶做得更香是汪东风最关心的问题。他通过考察和调研,将绿春白茶定位成月光白、清香白、高香白茶三种类型,并着力打造高香白茶的品牌效应。
彤瑞茶厂位于绿春县大水沟乡,是斗茶大会选出的高香白茶试验生产基地,拥有2000多亩茶园,有机认证的茶园面积广大,足够经验丰富的茶农漫山遍野地走一整天。
“白茶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关键是萎凋;汪教授来之前,我们的技术不成熟、知识也不完备,他千里迢迢给我们来培训,还传授了让茶叶变香的诀窍。”彤瑞茶厂总经理尚晓谈起汪教授对茶厂的帮助时,眼角堆满了敬意。
高香白茶的制作诀窍便是加入摇青工艺,传统白茶制作流程中没有这一步。“摇青可以让香气更高,不能摇得太快,轻摇可以轻微破坏叶面细胞,让细胞液里的水解酶和糖类物质发生作用,产生回甘和高香。”根据绿春种植环境和白茶感官品质,汪东风与团队正在积极申请高香白茶的国家标准。
每次到彤瑞,汪东风就直奔棚区记录温度、湿度数据和对应条件下萎凋的茶叶形态,再到厂房帮助做茶师傅们手动摇青,簸箕在他的手里灵活翻转,茶叶也跟着匀速摇晃,一根没掉。“这个手艺真的很难,我们不少师傅都不会,但是汪老师摇得特别好。”学了一个月才能熟练摇青的晓慧师傅对汪教授十分钦佩。
“我们的茶做出来给别人喝,他们都会问我们‘这个茶怎么这么香’。”尚晓在2018年成立了彤瑞茶厂,今年才开始盈利,她说,这多亏了海大的扶持和汪教授的帮助,“我们的销路好了,微店的高香白茶全卖光了,一直缺货;汪教授的技术扶持也让茶叶品质更好了,以前六七块钱一斤的白茶,现在能卖到七八十,茶农们收入更高了。”
目前绿春高端茶项目已逐渐成熟,富含茶多糖系列饼茶、高香白茶年均产能预计达200吨,年均产值最高可达4400万元。对此,汪东风说道,“我们希望尽快克服困难,把国标申请下来,让绿春白茶走出云南、走向全国。”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汪东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指导茶叶生产加工,他不仅在茶多糖化学、生物活性研究及功能性产品开发等理论创新层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还先后在高纬度和高海拔茶区推进成果转化,践行理论联系实践的科教理念。
今年10月份,在茶叶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进展汇报中,他就绿春县近万吨晒青散茶提出高值化精深加工等解决办法,“绿春当前只有4个企业在卖产品,多数在卖原料,我们应该把原有品牌恢复,做好高香白茶和茶多糖茶饼,进入更高端市场,创造更高端的产值。”在汪东风的帮助下,绿春茶在品质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富含茶多糖的茶饼既有口感,也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市场认可度高,绿春的经济也慢慢提上来了。
范明昊是汪东风的博士研究生,多次跟随老师行走在一线茶厂,跟着老师在茶农饭桌上学习“哈尼族食品风味品鉴”,陪伴老师在冗长车程里聊茶、聊当地发展前景。在他眼里,汪老师非常认真,做事雷厉风行,“高香白茶从提出到产品上市仅用了半年,汪老师一直在推动这个项目;做茶过程中遇到湿度过大、阳光太强等天气条件,他总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如烘干机温度控制、室内阴干,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汪东风来说,实践产生的效益获得好评比他发表几篇SCI论文更让他高兴。广袤的茶园和厂房是他教学的讲台,淳朴热情的茶农和茶厂工人是他的学生。在公益扶贫的同时,他对第二课堂教学感悟颇深,“工农医科要重视实践,走出学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不是高校的考核标准,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汪东风对范明昊的谆谆教导,也让他坚定了在基层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他说:“我要像汪老师一样,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海洋大学到哈尼圣地东仰、从大海之滨到大山深处,不畏山有多高、不惧路有多险,一路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一座座茶山、用汗水滋润一片片茶叶……”绿春县副县长李永祥有感于汪东风的无私辛劳,献诗《茶山情》,质朴的文字里流淌着绵绵情意。
40多年来,汪东风持之以恒地扎根基层,身体力行地实践乡村振兴的号角,以一名学者的担当与使命,谱写着为人民服务的乐章。
(王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