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山东省邹城市紧紧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一目标,着力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扛稳打牢粮食安全基础,聚力突破示范片区建设,坚持产业兴农、改革强农,努力打开了农业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新局面。
聚焦示范建设
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
实施示范片区、示范镇、示范村、示范项目建设“五个示范”工程,走出“点上示范、面上突破、全域推动”的路子。一是融合发展打造示范带。全市规划近郊游、邹东山区生态、文旅融合、湿地观光4条示范带,打造集美丽乡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线路。二是突出特色打造示范片区。在大束片区创建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大束、峄山、太平、石墙、郭里、城前、香城等7个近郊与远郊有机结合、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示范片区,支持片区内村庄产业发展,逐步打造现代农业产学研游基地。三是全域推进打造示范镇。率先突破大束、城前、香城三个济宁市级示范镇,在农牧田园特色产业、新型“小城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等方面创造经验、作出示范,带动其他镇全域提升,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四是创新模式打造示范村。按照“示范一批、提升一批、攻坚一批”的思路,打造北齐村、上磨石岭村等20个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时枣行村、桐花秧村等69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8.8%。五是三产融合打造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大洪沟民俗文化村、蘑菇小镇、匡衡湖健康小镇、蓝城云梦桃源小镇等大项目,仅蘑菇小镇项目带动周边十余个村1800多人就近就业,年均增收4万元。
聚焦稳粮保供
粮食生产保持增长态势
政府出资买服务,全覆盖实施了小麦“一喷三防”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效应对小麦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今年,邹城市夏季粮食总产达20.99万吨,比2020年增加0.3万吨,增长1.4%;小麦单产达442.75公斤/亩,同比增加6公斤/亩,实现面积产量双增加。今秋以来,连阴雨天气给“三秋”生产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面对秋收秋种工作严峻形势,市农业农村局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多措并举迎战“三秋”生产攻坚战。积极向上级争取“三秋”生产专项工作经费200万元,及时拨付至各个镇街,成立5个技术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指导镇街落实好关键减损措施,抓好小麦良种统一供种以及农机服务,进一步保障了全市“三秋”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聚焦项目建设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已验收,获得了专家一致好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食用菌草莓休闲食品加工项目等4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2021年国家农产品产地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已批准;2020年5万亩高标田项目已建设完成;积极推进温氏集团、新希望嘉恩畜牧有限公司等养殖基地建设,今年二季度全市生猪存栏达24.7万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制项目全力推进,296家畜禽规模场,纳入国家直连直报系统;推动发展“按揭农业”新模式,总投资4亿元按揭草莓产业园,一期规划建设按揭草莓大棚92个,流转土地1300亩,在全济宁市率先开展了“按揭农业”试点。
聚焦特色产业
不断提升邹城农产品竞争力
依托特色种植、自然资源、发展条件,培育了以食用菌、草莓、甘薯、大樱桃、马铃薯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进一步打响“邹城蘑菇”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食用菌种植总面积达223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达35万吨,产值33亿元,形成了“一核两极多点支撑”的发展,其中金针菇产量约占全国工厂化产量14%。2021年中国食用菌行业大会在邹城市召开,邹城获评中国食用菌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谷,“邹城蘑菇”被评为2021中国食用菌行业“具公共性卓越品牌”。引进的“济薯26”,逐渐成为邹城鲜食型甘薯主导品种,平均亩产2056公斤,成为带动邹东山区产业振兴发展新引擎。
聚焦农村改革
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坚持规范推动,紧抓关键环节,释放改革活力,稳步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评估报告》《农村集体资产有偿退出试点总结报告》对邹城的两项试点做法进行了推广。成功申报国家以项目制拓展农村改革试验任务,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逐步完善。山东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颁发了济宁市首批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书,发放农业设施抵押贷款940万元。本着政府引导、重点扶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原则,支持企业、农户积极参与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持续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截至9月底,全市566个行政村村级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及以上,54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及以上。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