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品牌专栏 > 详情

鲁东大学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食安科普融文脉双育并举润童心

25-08-22

近日,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紧扣“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与教育部“深化实践育人”工作要求,深入齐鲁大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队以“食品安全科普+齐鲁文化传承”为双轮驱动,通过趣味互动、经典溯源、实践创作等专业化载体,为当地儿童打造沉浸式育人课堂,在系统传播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厚植文化自信,以“知行合一”的实践创新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基层儿童成长注入科学素养与文化底蕴的双重滋养。

趣味课堂:让食安知识具象化落地

“这包零食包装破损且已过期,属于‘不合格食品’!”“苹果外观完好、无异味,是健康食材!”在“食品小侦探”互动现场,孩子们围在卡通食材模型旁踊跃抢答。志愿者依托动画课件系统解读食品“身份证”核心要素,聚焦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关键信息,创新设计“问题食品排查”情景游戏,引导孩子们分组在模拟超市货架上识别过期食品、劣质包装食品。这种将抽象食安标准转化为具象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孩子们快速掌握食品安全性鉴别要点,更在团队协作中培育了责任意识与科学思维,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经典溯源:从文化根脉萃取食安智慧

围绕“饮食有节”的传统理念,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制作节气五谷灯笼——在灯笼表面绘制对应节气的谷物图案,如清明的麦豆、秋分的稻粟,并系统讲解不同节气与应季食材、健康饮食的深层关联。“奶奶总说‘五谷杂粮最养人’,原来《黄帝内经》里‘五谷为养’早就蕴含这个道理!”一名孩子的分享引发集体共鸣。通过将传统经典、节气民俗与现代食安理念深度融合,孩子们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不仅是现代科学命题,更是流淌在中华文化基因中的生活智慧,从文化根脉处筑牢了对健康理念的认同。



实践创作:以童声童韵绘就健康蓝图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超市开展实地教学,现场指导查看预包装食品标签,以“身份证有效期”类比“食品保质期”,生动阐释“过期食品坚决不能食用”的核心原则。回归课堂后,孩子们手持“食安侦察卡”规范记录食品信息、识别问题食品,完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应用的转化。在“童心绘食”环节,孩子们以多元形式诠释健康理念:绘制“彩虹餐盘”体现“均衡膳食”,创作“定时进餐时间表”呼应“饮食有节”,用剪纸制作“拒绝高糖零食”标语牌融合非遗与食安警示,编创“食安儿歌”传唱“勤洗手、选新鲜、查标签”等要点,让健康理念在创作中内化为行为自觉。



立德树人:以食安与文化共筑成长根基

活动尾声,社区文化长廊变身“健康成果展”,40余幅儿童画作、20余条食安标语次第陈列。孩子们化身“小小讲解员”,向居民讲述“《论语》里的饮食智慧”“过期食品鉴别技巧”,稚嫩的声音里透着对知识的笃定与自信。此次活动覆盖社区儿童40余人,回收“家庭食安问卷”36份,78%的家长反馈孩子主动纠正了挑食、暴饮暴食等习惯。服务队为表现突出的孩子颁发“齐鲁食安小使者”证书与食安口诀“传承手册”,以仪式感强化责任担当。

此次活动以“食安为体、文化为魂”,既让孩子们掌握护佑舌尖的科学技能,更引导其读懂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服务队表示,将持续深化“校社联动”机制,让“食安科普+文化传承”的实践之花绽放在更多基层土壤,以青春之力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助力孩子们在“知食安、懂文化、守健康”中成长为兼具科学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为“健康中国”建设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

(通讯员 姜欢欢 齐国影 杨雨桐 )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