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本报记者 罗 晨
河北省是中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粮棉产区,其工业生产中的一些行业和产品在我国居重要地位。70多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新中国从这里走来。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燕赵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18年,平山县西柏坡镇北庄村建档立卡的43户119人出列,北庄村正式脱贫;2020年2月,阜平县16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8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黄湾村建档立卡户2户4人分别于2019年底和2020年底出列脱贫。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做大做强107个县域特色产业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踏着冰雪到阜平县考察,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我们坚持举全省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省23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们坚持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8月9日河北省委举行的“中国这十年·河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介绍,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081元增长到2021年的18179元,增长了1.2倍。河北省粮食总产量现在连续9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2022年夏粮总产达297.3亿斤、亩产达872.4斤,再获丰收,其中新品种“马兰1号”亩产达1727.5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河北贡献。
“以前一下雨,村里的路全是泥,没法出行。现在多好,村民们都住进了楼房,小区外面就是宽敞的大马路,方便多了。”“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有工资,也有社保,生活好了,生病也不担心了。”这是在此次走访活动中,记者听到各村村民说得最多的两句话。顾家村、塔元庄村、黄湾村的村委干部则不约而同地提到“返乡青年越来越多”,黄湾村党支部书记刘秋乱更是表示,黄湾村目前的6000多人口中,接近一半都是外来居民——“我们村不仅返乡的年轻人多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也来我们村打工呢!”
变化来源于对多类型产业的引进与扶持。记者在各村走访中发现,光伏、民宿、旅游等资源在近年得到大力开发利用,互联网基因也逐步渗透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尤其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打通了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河北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变’的重要指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12个省级主导产业和107个县域特色产业。组织实施‘领跑者’计划,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由过去不到1000家发展到现在的1.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是10年前的近30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1%,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历史性转变为当前的‘三二一’。”倪岳峰介绍,河北省科学精准抓好产业、就业、科技和易地搬迁扶贫,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要求每一个脱贫县都要打造一个重点特色主导产业,让老百姓在产业发展中得到红利。阜平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012年的3.7倍,骆驼湾村、顾家台村收入分别增长了17.4倍、18.5倍,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绿色转型发展步伐坚实
燕赵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刚到西柏坡,景区内供游客歇脚的长椅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和普通长椅不同,这个长椅的座椅部分是纯黑色的,这么热的天,坐上去不会烫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走上前,记者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座椅表面有一块光伏发电板,发电板的旁边还设有手机的无线充电口。在随后的行程中,记者看到,多个高速公路两侧的山上都铺设有几十、上百块的光伏发电板;而在平山、正定、雄县等地多个村里,村委会工作人员都表示,光伏成为当地脱贫的利器。
“10年来,河北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步伐。我们有序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坚持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双控’,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氢能等绿色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2012—202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43%;农村清洁取暖累计改造1296.5万户,实现了能改尽改。”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在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监控中心内参观时,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指着展厅中的青头潜鸭标本告诉青年编辑记者们,青头潜鸭是全球极濒危物种,最近,工作人员在白洋淀拍摄到青头潜鸭带着鸭宝宝逗留戏水的场景,“这说明白洋淀的水质得到了质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和补水效益已经开始显现”。随着水质的改善,白洋淀水生态实现了明显改观,迁徙、越冬的鸟类数量大幅提升。今年春季,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发现并确认了赤嘴潜鸭、东亚石、红尾水鸲、紫翅椋鸟等多个新增鸟种,白洋淀野生鸟类数量增加至237种,再现了“鸟类天堂”的生态美景。
邢台的泉水复涌,沧州东光县油坊口村井水上升、水质变好,衡水漏斗区的治理成效明显……倪岳峰介绍,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北省实施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出台了《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持续开展了去产能、退城搬迁攻坚行动,全面落实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抑尘、控车、增绿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同步做好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注重治标向标本兼治、向主攻治本逐步转变,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防控转变,从抓后期治理向抓前期准入转变,让燕赵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京津冀协同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农业正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要求河北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8年来,河北省紧紧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科学统筹雄安新区及全省其他地区承接布局,全面落实河北“三区一基地”功能定位,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协同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今年是雄安新区设立5周年,最初的雄安新区只是“一张白纸”,现在已全面形成总长545公里的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基本建成,雄安郊野公园、金湖公园、悦容公园等建成投用……在雄安新区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正在拔地而起,累计完成投资4300多亿元,今年新开工项目59个,目前已经完成投资将近600亿元,“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首批疏解的高校、医院正在有序落地。与此同时,河北全省实现了3000万人上冰雪,冰天雪地变成了“金山银山”,“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正在成为休闲度假的新风尚。
“雄安50分钟到达北京、19分钟到大兴机场,区域交通越来越便捷。”倪岳峰介绍,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成果也十分显著,河北与京津跨境河流横向生态补偿考核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Ⅱ类水质,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旅游通航。2021年京津冀地区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79.2%,比上一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京津冀产业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河北43个承接平台引进京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总投资达5163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承接5000万元以上京津转移新开工项目270个,总投资1494亿元。同时,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原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启动实施“菜篮子”生产和安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央厨房示范等七大重点工程。为了更好、更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省以加快推进产业协同、深化农业信息协同、强化农业安全协同、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协同与稳步推进农业生态协同等“五个协同”为平台,推动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河北省不断加强与京津合作,通过共谋合作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完善智慧农业平台,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高产、高效、低耗的智慧农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智慧农业的甜头,农业正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