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种草护生态 圈养牛羊壮
在我国北方,有一块区域叫北方农牧交错带,它是一片跨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区的狭长地带,是牧区和农区的过渡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农牧结构失衡、水资源过度开发等原因,导致该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种草是“开源” 适度养殖是“节流”
由于处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气候交汇带,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因干湿波动大导致土地沙质荒漠化和盐碱化情况日益明显,农牧产业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因此,产业发展首先要想办法把水留下来,把土地生态改善。
“草具有涵养水源、改良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功能以及产草产畜等生产功能,能有效对接农牧交错带的生态改善需求。因此,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不仅是区域生态改善的机会,也是产业发展的机会。”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处长王加亭介绍。
近年来,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在适宜地区推广人工混播饲草种植,建植人工混播草地,并以粮改饲项目为带动发展青贮玉米。2021年,内蒙古饲草产量5302.15万吨,其中天然牧草产量1256万吨干草,人工牧草产量2386.65万吨,青贮专用玉米3659.5万吨。人工牧草产值304亿元,占牧草总产值的68.8%。
“往前回溯20年,雁门关地区入目皆是黄土和白花花的盐碱地,绿色植物难得一见,生态问题亟待解决。”山西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局长谢卓介绍说,为了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提升百姓生活质量,2001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启动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大力开展生态安全保护工程。目前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全区草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8.75%,25度以上坡耕地及严重沙化地基本实现了“应退尽退”,桑干河、御河等河流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作为首都重要的生态环境支撑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先行先试,在坝上地区启动国家草原公园和国家牧场建设试点工程,在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自2018年启动试点创建以来,共命名草原公园10家,国家示范牧场35家,加快了坝上地区草原生态修复、保护与利用,推动了传统农业向草原生态农牧业转变。
在生态改善过程中,如果说种草是“开源”,那么适度养殖便是“节流”。河北、山西等省份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养殖,养殖业由过去的小、散、弱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同时推广舍饲、半舍饲半放牧养殖方式,对草原、林区分区域、分地段、分用途分别实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制度,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宜牧则牧,量力而牧”,不仅维护了生态环境,还让农牧民因牧致富。
舍饲半舍饲成为主要养殖方式
“农牧交错带是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发展地带,兼容农、牧两方资源特点,优化两方资源过渡,地理、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多样性导致了这片区域的养殖天然具有丰富多彩的特性,也为该区域养殖增添更多可能性。”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介绍。
从养殖方式角度观察,农牧交错带偏牧区的养殖户可以进行放牧或半舍饲半放牧养殖,偏农区的养殖户则可以采用舍饲或半舍饲半放牧的养殖方式。随着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推广,现在越来越多牧民选择舍饲或半舍饲半放牧的方式进行养殖。冬春季节,农牧交错带地区雨水少、气温低,草原牧草不能保障牛羊的日常采食需求,导致养殖经济效益较低。“以前牧民有句俗话叫‘秋肥冬瘦春死’,就是因为冬春季节草原上没有草,牛羊越饿越瘦,最后甚至死亡。”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查布嘎图苏木查布嘎图嘎查牧民王喜良说,舍饲的好处在于养殖户可以提前囤购足够的饲草料,冬春季节草原牧草不足时能及时投喂,保障牛羊稳定生长,经济效益也能得到维持。
农牧交错带能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解决舍饲所需的饲草料来源问题。养殖户可在草原种植优质牧草用于舍饲,也可在合适区域种植青贮玉米等用作青贮饲料,多种种养模式供交错带不同区域养殖户选择。
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河北省承德、张家口等市坚持执行全面禁牧政策为生态水源涵养区建设提供支撑保障。从2002年起承德市全部草食家畜推行舍饲养殖,以前家庭副业养殖占主体的小规模大生产模式逐步淘汰,转型为规模化、专业化舍饲养殖,2004年底实现全部舍饲。为保障舍饲饲草料供应需求,承德、张家口等市大力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实施人工种草和青贮玉米为主的优质饲草料种植,并积极探索天然草地牧草资源有效利用方式,不断提高饲草饲料储备能力。同时加大牲畜品种改良步伐,加快畜群周转,推行舍饲圈养,有效缓解了对天然草原的压力。
同样丰富的还有该区域的养殖模式,母畜繁育、育肥、繁育+育肥等多种模式可由养殖户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养牛20多年的王喜良从最初的母畜繁育逐步发展为如今的繁育+初步育肥(育肥至500多斤),经过市场考察,他发现完全育肥(育肥至1000多斤)比初步育肥每只牛能多赚净利润7000多元,因此,他今年准备按照繁育+完全育肥方式进行养殖。
山西省主要以母畜繁育为主,针对区域牛羊养殖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饲料供给不平衡等问题,山西省重点推广“牧繁农育、山繁川育、户繁企育、农牧对接、草畜平衡”多种养殖模式,利用牧区地域广、牛羊存栏量大、饲草供应充足等有利条件进行母畜繁殖配种和产犊管理,然后在适宜地区建立低成本高效快速肥育技术体系,进行规模化舍饲集中育肥的模式,能有效破解当地牛羊养殖困境,提高农牧民养殖效益。
草畜产业链不断延伸 特色品牌纷纷崛起
肉牛、肉羊、奶畜、牦牛、绒山羊养殖及饲草料种植形成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丰富交错的产业网络,在产业横向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区正着力做好产业链延伸,助力产业链落实落地,保障广大农牧民收益。
首先是稳步提升标准化规模生产水平。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畜牧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备,养殖通风控温、粪污处理、自动化饲喂等设施加快普及,目前各省奶牛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肉牛肉羊养殖规模化程度逐渐上升,饲草种植加工企业明显增多,饲草产业化趋势明显。
然后是产品品质提升,农牧交错带区域各省份大力实施粮改饲,积极推进高产优质苜蓿、燕麦等饲草和青贮玉米种植,为牛羊养殖提供优质饲草。同时加强牛羊良种繁育,扩大优质良种群体规模,提升牛羊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目前,河北省全省种奶牛场11个、种肉牛场7个、种羊场12个,年存栏种畜达到24.7万头(只),种畜年供种量4.8万头(只)以上,冻精330万支,能够有效保障优质牛羊生产需求,为提升牛羊产品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区域内各省、区将按照《“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要求持续推进草畜产业发展,逐步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孙维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