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便利店回归
新年伊始,北京不少上班族发现,每天通勤的地铁站里设置了便利店。北京地铁官方消息显示,从2021年12月开始,北京地铁陆续新开130余家便利店。其实在2021年7月,DELIGOGO、罗森和京东便利店三家地铁便利店就已经试运营。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地铁及其所属的地下空间,不仅仅是交通设施,更是全面服务百姓的公共基础设施。让公共空间和消费空间更好地融合,非常重要。”
北京地铁曾进入“无商业体”时期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105万余家企业名称含“连锁超市、便利店、便利超市、便利连锁、连锁便利”。近十年来,年度注册增速一度逼近30%。
2021年,我国新增便利店相关企业超过25.7万家,较2020年同比增长7.3%。而在今年,全国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店总量将达到30万家,全国中等以上城市每百万人口不少于200家门店,连锁便利店24小时营业门店的比例不低于30%(含无人零售店)。
然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作为一线城市,北京的便利店数量排在11位,仅为上海的三分之一,东莞、长沙的二分之一。据了解,深圳平均每3136人拥有一家便利店,广州和上海分别为3491人/店、3856人/店,而在北京,这一数据是9919人/店。
作为一线城市,北京的便利店为什么会比较少呢?
业内人士表示,在便利店这一业态中,北方城市的发展整体远远逊色于南方城市,气候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在赖阳看来,北方冬季夜晚漫长、客源稀少,大大增加了便利店的运营成本,也淘汰了一批位置相对较差的便利店。
值得关注的是,距离北京地铁上一次拥有便利店,已经过了十几年。据了解,北京作为国内最早拥有地铁的城市之一,实际上也是最早拥有地铁便利店的城市。早在2002年,物美就曾在北京地铁开设了14家便利店。然而2004年出台的《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规定,地铁站厅、站台、疏散通道禁止设立商业摊点。北京地铁从此进入了“无商业体”时期。“当时对安全的担忧很多,比如西单地下商业城,就在这次行动中关停。”一位业内专家介绍。
而2020年初,政策的松动让人们看到了便利店重新入驻地铁的希望。先是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了“重点推进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建设,适时扩大实施范围”。同年8月,商务部又进一步细化意见,并提出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规划。而彼时的北京地铁已经出现了自动售卖机、快速照相机等商业模式的身影。
需求成建设地铁便利店之动力
调查报告显示,超7成乘客对提升地铁服务品质和出行体验存在需求,对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完善便利服务的需求较高,特别是对各种冷热饮品、即食食品以及便当餐食等存在不同程度的需求,同时也对出行过程中的一些便利服务有一定需求。在相关委办局的指导帮助下,北京地铁完成便利店的报审报备程序,确保便利店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合法开展经营。
北京地铁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地铁便民服务设施布设已列入北京市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为真正解决这一百姓迫切关注的问题,努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生活”,提升乘客出行的体验感,北京地铁公司着手开展地铁便利店调研工作,精准对接乘客需求,公开招商并选取了京轻、罗森、多点等便利店品牌。
这些便利店为地铁乘客提供了各商家自制的便当、面包、三明治、汉堡、甜品、饭团等招牌美食,帮助乘客在地铁通勤期间解决早、晚餐问题。同时搭配各具特点的网红商品、休闲零食、咖啡乳品、水饮、小吃、美妆用品、节庆限量商品、联名商品、文创产品等不同品类的特色商品,丰富了乘客的消费体验。不少市民建议,便利店还可以提供租借雨伞服务、设置共享充电宝等,让小空间发挥大用处。
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地铁公司将结合乘客需求持续完善改进,陆续完成更多便利店、书屋、药店等便民服务设施的开业经营。同时,还将充分结合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以文化为引领,引进各类文创产品和北京地铁特色商品,为乘客提供种类丰富的便民服务,致力于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助力“城市微中心”建设。
重启地铁便利店只是第一步
赖阳表示,现在北京发展较快的便利店,很多都用技术手段减少员工数量,在流程上也尽可能自动化。
“比如近年来在北京扩张较快的便利蜂,就充分利用了北京IT人才丰富的特点,设计了不少购物自动化流程。”当前,便利蜂在北京的门店已经超过500家,比全家、7-11和罗森等日系便利店品牌在北京的店面总数还要多;而植根于北京商超物美的便利店多点,也在大力推进自动化系统——目前多家便利店使用了MINIOS系统,为店铺提供自动补货、自动排班、可视化陈列等功能。
这些更自动化的手段也正在应用于地铁便利店。
不少业内人士都看好北京地铁便利店的发展,认为按照其他城市的业态标准来看,未来北京地铁便利店的数量将可能达到1000—2000家。
目前,北京共有27条地铁线路,总里程数783公里,2021年日均客流量为840万人次,在国内排名第二,仅次于总里程数825公里、日均客流量为978万人次的上海。
从地铁本身盈利看,除了客流量,商业空间是其中重要着力点。在赖阳看来,北京地铁开放便利店仅仅是第一步,更系统化、更高水平的地下商业城,是北京应该探索的方向。
“北京冬季气候寒冷,实际上非常适合发展地下商业,地铁完全可以作为连接地下商业设施的走廊,成为构建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赖阳表示。
从2004年开始,北京地铁站内商业设施一度空缺。相关行业专家介绍,没有地铁商业这些年,需求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地铁站及地下通道等空间就曾出现大量流动小商小贩。
其实,现在加速地铁的商业开发,无论是从便民角度还是地铁营运角度来说,都极具潜力。业内人士认为,2004年北京出台的管理办法禁止地下商业,本质上基于当年地铁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近些年新修建的线路,不论是安全水平还是潜在的商业运营能力,都已经大大提升了。
赖阳认为,既然地铁站都能运营大量的便利店甚至地下商城,说明地下商城的安全不存在根本上的问题。而如何保证安全,则需要精细化的设计和管理。“台北火车站一长溜的地下商城交给诚品书店去管理,虽然也都是小店铺,但完全不是集贸市场的感觉,做得很有品质;广州一些地铁连接的地下空间,也十分出色。”赖阳说。
但是目前,要想全面开发以北京地铁为载体的地下商业空间,难度不小。业内人士指出,地铁便利店虽小,却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绣花功夫”。在地铁站开设便利店,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待破解。除了要在安全运营和商业便利之间取得平衡,还要考虑更多的细节,商品品类的选择、开放时长的设置、店面布局的考虑等,都需要管理者和店方共同摸索,让便利店更加“便利”。
(曲玥凝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