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社会民生 > 详情

擘画农业强国蓝图 写好产业振兴文章

23-02-17

  又是一年春来到,人勤春早农事忙。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于日前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月14日,国新办就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举行发布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会上表示,这再次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农业强国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生产力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变革;既包括农业全面升级,也包括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唐仁健表示,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注重方式方法,把握好时度效。

  唐仁健说,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目标一致、过程统一。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做好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衔接,重心不变、主题不换、频道不调,保持工作连续性。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落到一件件具体民生实事,甚至包括一些关键小事上,久久为功,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来增动力、添活力。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认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农村改革总的思路是,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其中,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了重点部署。文件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对此,吴宏耀介绍,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重点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巩固拓展改革成果。既要抓好运行机制的完善,也要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同时,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经营权。

  过去一年,我国“三农”压舱石得到夯实,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基础支撑。其中,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和油料扩种超出预期。

  唐仁健表示,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的一年,要重点围绕“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加力扩种大豆油料。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集中必要资源力量和手段,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通常我们是一千亿斤一个台阶,就意味着要到1.4万亿斤以上。”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说,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刘焕鑫说。

  ——抓监测帮扶落实。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及时化解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实行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

  ——抓发展动力培育。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产业就业,着力用发展的办法,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发展差距,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

  ——抓帮扶政策完善。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政策倾斜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万企兴万村”等帮扶机制,促进形成防止返贫工作合力。发挥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指挥棒”作用,压紧压实各级责任。

  数据显示,2022年,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个百分点。2022年,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吴宏耀坦言,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必须高度重视,要拿出长短结合、务实管用的硬措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例如,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背后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做好“土特产”文章。

  唐仁健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据此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重点是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三是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

  四是在联农带农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另一方面,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既充分鼓励引导他们下乡,也对下乡的资本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目的就是最后要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