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食品安全 汇聚热点新闻

中国食品网 > 市场监督 > 详情

中国食物成分数据监测交出高分答卷

22-10-25

    食物成分数据是国家必需的公共卫生数据和基础战略资源数据,是了解国民营养状况、评价膳食营养质量、制定食物营养政策和相关法规的基础,同时也是指导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和科学研究,引导居民消费的“指挥棒”。为了不断强化和完善国家食物成分数据库,《“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根据食物消费状况加强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建立食物成分监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食物成分监测体系已经在促进食物营养测评及质量标准的制定、带动专业队伍发展、拓展数据应用等方面初见成效,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数据的主要来源,为食品经济、健康政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支撑。

  33个食物成分监测点覆盖全国

  食物成分监测是我国营养与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自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地方专项经费开始投向食物成分监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以下简称“营养所”)牵头开展这项工作。作为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的国家级技术支撑单位,营养所建立并完善了我国食物成分监测制度,不断制修订阶段性和年度工作方案、技术手册、食物信息和成分数据审核规则、数据有效性评估准则等多项文件,基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监测制度。

  2010年,在原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带领与支持下,全国食物成分监测项目首次尝试在黑龙江、上海、浙江、山东、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8个省/直辖市建立食物成分监测点,开展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

  2012年,监测点扩大并调整为北京、湖南、江苏、湖北、河南、福建、天津、云南、黑龙江、上海、浙江、广东、广西、四川、陕西等15个省/直辖市。

  2014年,进一步增加监测点至19个省20个监测点(增加辽宁、安徽、山西、新疆和深圳特区)。

  砥砺十年,不负使命。2020年,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进一步强化支持力度,实现了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全国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疾控中心和深圳特区慢性病防治中心共33个食物成分监测点投身其中。

  截至2020年,国家累计投入经费4090万元支持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并将在未来4年中,持续每年投入800万元,鼎力支持这项工作。

  食物成分监测工作特别注重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营养所成立了国家级专项工作组及专家组;另一方面,各省级疾控也分别组建了省级监测团队,集成营养领域、慢性病防控领域、理化分析领域的专业人员。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一支技术水平稳定、人员构成基本合理的食物成分监测队伍。

  10年来,我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完成了各地居民常消费的原型食物、地方特色食物、加工食品和成品菜肴等不同类型的食物成分数据监测,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数据分析,全链条严把质量控制关,建立了包括食物描述信息、图片信息和数据资料的电子档案,不断壮大和更新我国食物成分数据库,为更精准的评估居民营养状况及慢性病监测打下基础。

国家食物成分数据库不断扩容

  追溯我国食物成分数据研究工作的发展历史,已经走过了90余载。从生物化学家吴宪到李维鑅、张昌颖,从老一辈营养学家周启源到营养所研究员王光亚、沈治平、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数据研究工作者励精图治,中国食物成分表的数据不断填补空白、不断更新丰富。2010—2020年,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正式成为国家财政年度工作专项,食物成分监测国家工作组对全国食物成分监测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建立首个国家食物成分监测队伍,建立首套监测体系质量标准,扩容国家食物成分数据库,搭建信息化平台,提供数据传输、校对和统计应用等科学数据支持,扩展科学发展研究……10年来,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各省食物成分监测队伍不断扩大,数据产生、数据量扩容和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是飞跃发展的非凡10年,也是对营养学科建设支撑、各级标准法规制定、国民营养计划和健康中国建设保障的非凡10年。

  2020年,在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领导下,营养所与全国各省级疾控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国家食物成分监测上,围绕完善制度、健全监测体系、提升技术能力、规范提高数据质量等方面开展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建立大健康治理体系的关键时期。“十四五”时期,中国食物成分监测将把构建中国特色的食物成分监测体系和食物成分数据库,掌握中国本土食物资源和国际食品贸易情况,全面了解中国食物(品)时空分布与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可视化等技术绘制我国食物成分地图和变迁趋势图,形成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数据产品,为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国际贸易、国家安全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等,作为未来发展定位。

  拓展数据来源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制定《数据库纳入标准及管理办法》,规范吸收来自国外数据库、第三方检测机构及企业的数据。加强与各食品行业协会专业委员会合作,加快形成社会共建、科学质控、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公开透明的共治共建格局。

  增加食物类型 鉴于食物品种的丰富程度及加工工艺,增加更多的食物类型,在主要消费食物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热点食物的监测。完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食品食物成分标准数据库。

  扩增监测指标 为深入成分功能性研究提供基础,为市场宣称规范化的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在常规营养成分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植物化合物等功能成分以及有着特别贡献的食物成分的监测以及健康效应指标和安全指标。

  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人力资源配置,充实营养、实验室分析、统计学、信息平台构建的专业人才。形成数据生产—数据编辑—数据应用的完整闭环。针对项目人员流动,增加培训,开展分类培训、按需培训,提高针对性和实战性,确保各监测点项目参与资质。

  严控质量标准 引领相关标准制定修订,加快制定并发布《数据纳入要求及质控通则》《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及评分标准》《数据共享及管理办法》等,规范吸收来自于食品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食物成分数据。


0

热点排行

上一篇 下一篇